2
創新驅動打造新引擎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省發展的外部環境和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既處于蓄勢崛起、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也處于爬坡過坎、攻堅轉型的緊要關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化創新的引領和驅動作用。“十三五”期間河南創新發展的總體構想是,認真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全省的優先戰略,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釋放市場化改革和人力資本紅利,強化基礎設施支撐,創造新需求新供給,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重點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推動“四個大省”建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實施中國制造2025河南行動,一手抓高成長性制造業和戰略新興產業高端突破,一手抓傳統產業脫胎換骨改造,加快向集群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升級,構建競爭優勢明顯的制造業體系。建設高成長性服務業大省,實施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以現代物流和現代金融引領生產服務業跨越發展,以精細化、品質提升為導向促進生活型服務業提速發展,打造中西部生產性服務業高地和特色消費中心。建設現代農業大省,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為引領,以集約、高效、綠色、可持續為方向,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全國新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建設網絡經濟大省,大力發展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網絡經濟新形態,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
緊扣發展主題,構建現代創新體系。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實施創新龍頭企業培育工程,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型企業家;激發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創新活力,引導科研人員積極主動地投身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建設各類創新創業孵化載體,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完善創新載體平臺,積極創建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繼續發揮產業集聚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在區域創新中的示范帶動作用,整合集聚各類創新要素,推動科技創新從科研點到創新鏈再到創新面的延伸。深化改革開放,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面提高科技資源利用效率;通過推動開放式創新,吸引集聚國內外科技資源,借力縮小創新差距。推進全面創新,促進科技創新與業態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全面融合。
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發展壯大創新人才隊伍。加快教育現代化,堅持教育優先戰略,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建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新體系,提升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能力。發展壯大創新人才隊伍,圍繞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需求集聚高層次人才,依托重點學科、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工程項目,推進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建設,培育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完善有利于人才發揮作用的政策環境,健全知識、技術、管理等由要素市場決定的報酬機制,完善科技成果、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享機制;培養技能型人才,深入推進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和職教攻堅工程,建立健全技能培訓與產業發展對接機制,全面提高勞動者的技能素質,為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大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3
乘勢而為讓創新活力迸發
發揮河南自身優勢
放在全國發展大格局中,未來一個時期河南的經濟增長逐步實現由“追趕式增長”向“內生式增長”的轉變;產業支撐逐步實現由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資源配置逐步實現由以資源、勞動力、土地等為主的硬要素配置向以技術進步、制度紅利等為主的軟要素配置轉變。這些變化不僅孕育了全新的發展契機,也拓展了我省乘勢而為、積極作為、大有可為的運作空間。
依靠開放式創新。近年來我省在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引領發展等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但還存在著創新資源不足、研發能力不強、科技貢獻不高等薄弱環節。在短時期內彌補短板,單靠我們自身力量是難以做到的,必須依靠開放式創新,最大限度挖掘利用國際國內創新資源。一是充分發揮我省區位、交通、市場、人力資源等比較優勢,擴大創新領域的對外開放,尤其是吸引國內外一流大學、國際知名科研機構、世界500強企業、外資研發中心來豫設立研發機構或科技中心,實現引資、引智、引技相結合。二是緊緊抓住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和新技術革命行將爆發帶來的機遇,積極開展與發達國家、先進地區的技術合作,加強本土企業與大型央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創新合作,建立創新聯盟,不求所在,但為我用。三是積極利用雙向產業轉移疊加發生的大好時機,通過鼓勵外資投向我省的戰略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加快承接技術轉移轉化;同時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和研發機構走出去布局創新網絡,開展技術并購,參與國際合作研發,提升優勢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實施引領式創新。充分發揮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開放領先、河南自貿區的制度創新、一帶一路布局中的節點作用,積極探索建立創新資源統籌協調發展、技術轉移轉化、科技創新與資本對接、人才服務工作等新機制,創建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打造創新驅動新引擎,實施引領式創新。著眼于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探索走出一條“四新”當頭、引領創新、率先發展的新路子。此外,依托我省的綜合優勢,發揮市場決定作用,以市場吸引優質高端要素的有效集聚和高效配置,形成市場先導、引領創新的發展模式。
強化聚焦式創新。一是聚焦當前產業的發展需求,圍繞產業鏈、價值鏈謀劃創新鏈,推動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轉型升級,培育戰略新興產業,支撐“四個大省”建設。二是聚焦產業轉型發展拐點,加強產業拐點的研判和重大技術預警,在信息、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等領域,前瞻布局技術研發,塑造獲取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三是聚焦互聯網+,使產業創新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引發產業在組織方式、生產方式、消費方式、服務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創新,占據發展的主動權和經濟制高點。四是聚焦企業創新主體,把企業推向創新的前沿。國有企業創新基礎最堅實,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釋放創新能量,使之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非公有制企業創新意愿最強烈,要通過一攬子支持創新的政策,使之成為科技創新的領頭雁。小微企業創新觸覺最廣泛,要通過鼓勵支持引導其向專精特新發展,使之成為集聚創新能量、噴涌創新活力的沃土。
推進大眾式創新。我省有近億人口,每年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數量較大,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的潛力巨大。必須推進大眾式創新,促使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一是精心打造各類創新公共平臺。建立科技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重點實驗室和專利信息資源向全社會開放的長效機制。鼓勵企業建立一批專業化、市場化的技術轉移平臺,開展面向創業創新的社會化服務。依托產業集聚區等創業創新資源密集區域,打造若干創業創新中心。二是完善公平競爭市場環境,轉變政府職能,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為創業創新提供更多機會。三是健全創業人才培養與培訓機制,把創業精神培育和創業素質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實現全社會創業教育和培訓制度化、體系化。
上一篇:供給側改革需扭轉觀念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