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戰略轉型:東北振興再出發

2016-03-09 10:22 來源:遼寧日報  我有話說
2016-03-09 10:22:13來源:遼寧日報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訪經濟學家常修澤教授(上):

戰略轉型:東北振興再出發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是引領遼寧老工業基地新一輪全面振興各項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對我省的改革發展穩定具有極為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為學習領會、貫徹落實好意見精神,圍繞新一輪全面振興相關問題,本報記者近日專訪了經濟學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常修澤。

  站在全局看東北:

  發展短板 改革難點 開放前沿

  遼寧日報: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關注東北問題的?最近有什么印象?

  常修澤:我對東北重點關注始于1979年。那一年,改革開放剛剛開始啟動,我也剛剛到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從事理論研究。當時的國務院財經委員會組織專家對全國的結構問題進行調研,我被抽去并被分到東北結構調查組,做了比較系統的調查。2015年七八月,我帶著幾個博士生到吉林、遼寧進行了一次新的調研,深感東北問題之復雜、振興東北之艱巨。

  遼寧日報:黨中央、國務院對東北地區發展歷來高度重視,其中蘊含怎樣深刻的考量?或者說應該如何從國家大局來審視東北的地位和意義?

  常修澤:從國家發展改革和開放大局來審視東北的戰略地位,我有三個觀點,即“從發展看東北,東北是短板;從改革看東北,東北是難點;從開放看東北,東北是前沿”。

  第一個,從發展來講,東北是短板。為什么這么說呢?從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東北振興戰略以來,前些年東北的發展勢頭比較好。但是,對于前十年的成績不能估計過高,潛伏的問題不能忽視。與現在的情況比較起來有差異,前十年叫作“水漲船高”,現在叫作“水落石出”。

  2003年至2013年的“水漲船高”有三股“水漲”:第一股,是整個世界2003年以后增長不錯,雖然2008年發生了國際金融危機,但總的來講,這十年世界經濟處于“大穩定”時期。第二股,2003年以后全國來講也是“水漲”,全國經濟處于高速的漲勢期。世界的“水漲”,中國的“水漲”,再加上在國家振興東北這個大思路下,政府和企業對東北的投資大幅度上升,成為第三股“水”。針對第三股“水”,我到東北專門了解得到的數據是,2003年當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東北三省,不包括內蒙古,4212億多。2014年多少錢?當年投資額46096億,10倍都超過了。這是往里投“水”啊,這股“水”注進來以后,前十年東北“水漲船高”。

  但是,這種情況把東北深刻的矛盾掩蓋下來了,包括體制病、結構病、發展方式病。2014年特別是2015年上半年,這個問題就凸顯出來了,我把它叫作“水落石出”。因為整個中國經濟下行,世界經濟放緩,投資力度也不像過去那么大,這個矛盾就暴露出來了,正所謂“天下回落東北先落”。

  這里有一個矛盾點,就是投入了那么多的資金,按說不應該先落。但是,結果正相反,那就需要研究:第三股“水”那么大的投資,效果如何?不能說沒有作用、沒有意義,但這個思路行不行?能不能讓它繼續在新的十年中慣性運作?這個問題一下子就引起了高層乃至全國人民的關注??傊?,從發展來看,東北是整個國家發展的短板,是高層的憂慮之處。

  第二個,從改革來講,東北是難點。當下中國的改革沒有不難的地方,沒有不難的領域。但比較起來,東北最難。因為在1949年后東北謀劃發展最早,沒有經驗可依,把當年蘇聯的模式最早移植到中國。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一套完備的計劃經濟體制,所以東北又被稱為“中國計劃經濟的大本營”。時至今日,東北國有經濟比重仍相當高,因而成為改革的重點,也是難點。

  第三個,從開放來講,東北是前沿。從主流來說,和平是主題,戰爭不是主題;發展是主題,停滯不是主題。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的東五盟,位于東北亞的核心地帶,毗鄰俄羅斯、朝鮮、蒙古國、日本、韓國,將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之一。因此,要站在全球角度看待東北的戰略問題。

  望聞問切診東北:

  體制病 結構病 發展方式病

  遼寧日報:您認為新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有何深意?

  常修澤:我這樣看,東北是中國的老工業基地,振興東北理所當然是國家新時期的重大戰略之一。2003年10月,振興東北的戰略性文件實施以來,不能說沒有成績,但問題不少,需要進行反思。我認為,在這一時期,治標未治本,采取的是“短平快”“現得利”的辦法,有兩個關沒有闖,更談不到闖過去,就是今天看到的“水落石出”的那兩個“石頭”:一個大石頭是“結構”,“結構關”沒有過;一個大石頭是“體制”,“體制關”更沒有過。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第二個十年了。我認為思路需要做重大戰略性調整,由“政策投入型”轉向結構和體制的“闖關型”。

  遼寧日報:從治本層面來看,如果請您給東北把脈,您怎樣開診斷書?

  常修澤:我認為東北現在的“病”是體制、結構、發展方式“綜合征”。近年來,在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原來的體制病、結構病“水落石出”,再疊加人口等多種問題,使得東北的發展速度逐漸放緩,尤其是鋼鐵、煤炭、石化、建材等幾大行業下行壓力較大,整個東北進入增長動力缺失期,經濟面臨巨大困難。透過東北經濟下行壓力的表層現象,探討其深層的問題,是根深蒂固的體制病、結構病、發展方式病在作怪。

  第一個是體制病。在“國”“民”關系上,到底東北的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如何包容發展?各自產權比例多大為合理?提“做大國有”是不是現在國有比重還不夠大?這些問題未能理清。我調查的結論是,國有經濟的比重過高,而民營企業不發達。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究竟是“市場決定”,還是“政府主導”?我調查的結論是,政府權力存在明顯的跨界,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同時,在企業內部,企業家的作用和職工的積極性也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市場意識和氛圍不濃。

  體制病造成的后果是嚴重的。按照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原理,經濟體在具有足夠彈性和韌性的條件下,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但在東北,由于市場體制尚不完善,經濟體資源配置的靈活度不足,自我修復能力比較弱。在經濟下行情況下,當產能過剩嚴重時,會導致大規模的企業重組兼并發生。但是在東北,這種情況并沒有發生,尤其是“僵尸企業”無法順利退出,阻礙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第二個是結構病。首先是服務業發展滯后。究其原因,一是消費需求減弱。我以遼寧省1993年至2013年20年間的數據為例,從三個層次來“砸核桃”剖析。第一層,從最終消費占全國比重的變化來看,由4.62%下降到3.73%;第二層,在最終消費中,居民消費比重下降,居民消費占最終消費(包括政府消費和居民消費總和)的比重,由80.02%下降到78.89%;第三層,在居民消費中,農村居民消費比重下降較多,由31.19%下降到17.15%。二是服務業“供給減弱”。據調查,2013年,整個東北地區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37.6%,比全國平均水平低8.5個百分點,而且供給方有逐步減弱的趨勢,此乃結構病之一。

  結構病之二,由于歷史原因,東北三省二產比重過高,二產中重工業超高,其增加值占工業比重70%以上,尤其是煤炭、石油、鋼鐵、有色等“原”字頭比重過高,而新型工業發展滯后。

  第三個是發展方式病,拼資源、拼人力、拼設備,增長方式粗放。東北“投資驅動型”經濟特征明顯,技術創新對發展的推動作用較弱。雖然從東北的研發力量來看,有一定基礎,但相關產業卻沒有發展起來。這很耐人尋味,原因在于創新動力不足。據了解,2013年,東北地區研究與試驗(R&D)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1.33%,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77個百分點。尤其是在信息革命時代,知識經濟發展不夠。這些問題都需要冷靜分析,實事求是地尋求結論。

  總而言之,東北經濟的問題不是一個“病”,而是“綜合征”“并發癥”,因此需要呼喚全方位的改革和轉型。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