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鄭功成
【核心觀點】人們期盼有健全、公正的社會保障制度,以此實現共享國家發展成果并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一個公平取向、覆蓋全民、保障適度、權責清晰、運行高效、可持續的新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成,必定成就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為政之道,民生為本。我們要念之再三、銘之肺腑,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財政收入增長雖放緩,但該給群眾辦的實事一件也不能少?!薄扒袑嵄U细纳泼裆?,加強社會建設”是今年要重點做好的工作之一?!吧鐣U稀痹掝}在最近五年人民網兩會熱點調查中四次位居榜首,在過去14年的調查中則是第十次上榜,它反映的無疑是廣泛的民意,這就是人們期盼有健全、公正的社會保障制度,以此實現共享國家發展成果并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亟需走出社會保障發展理念的迷霧
然而,在社會保障領域,近年來卻出現了發展理念的迷霧。當前有一種令人擔憂的現象是:在制度變革過程中往往因過度關注經濟指標而迷失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應當追求的社會公平、分配正義與文明進步目標,因過度關注個人得失與崇尚利己而忘記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應當堅守的互助共濟與公益本色,因過度關注當下與短期應對而忽略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應當重視的歷史經驗與長久的穩定預期,因過度關注局部與細節問題而罔顧社會保障制度實踐應當發揮的完整功能與綜合效應,還有期望政府包辦一切的“泛福利化”思潮和主張個人自我負責的“反福利”等極端取向。
一方面,基于社會保障實踐面臨著福利剛性增長與財力增速減緩的矛盾,加之國際上因美國次貸危機與歐債危機等導致一些地區經濟發展陷入低迷狀態而對福利制度看法出現分歧,國內出現了一種反福利傾向。一些人不是正視中國社會保障供給總量依然不足、保障水平總體依然偏低、保障權益結構依然失衡等客觀事實,而是渲染所謂“福利病”、“福利陷阱”等論調,夸大社會保險財政危機,這不僅動搖了公眾的信心,造成了公眾的不安與焦慮,也動搖著社會保障互助共濟與公益制度的根基,背離國民共享發展成果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國家發展取向。
另一方面,公眾對社會保障制度的期望值越來越高,不僅要求持續提高養老金、醫保等社會保障待遇,而且要求免費醫療、普遍性福利的呼聲高漲,一些地方亦將福利項目作為短期政績工程,這種現象并不罕見。在反福利與泛福利化思潮并存且各有市場的條件下,必然直接影響人們對社會保障制度的認識與評價,也會對制度變革產生復雜的影響,它還會掩蓋現行制度安排中的某些結構失衡、權益不公等問題,導致政府與市場及個人責任邊界不清,扭曲這一制度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不利于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健康發展。在國家發展理念已經清晰的背景下,中國亟需走出社會保障發展理念的迷霧。
堅定建設中國式福利國家的目標
第一,為福利正名,中國應當建立一個完整的、能夠惠及全民并不斷提升人民福祉的新型社會保障體系,以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保障制度的存在與不斷發展,既源自人民的內生需求,也是國家化解社會矛盾、增進國家認同、維護社會公正、促進社會團結、實現社會進步與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當今世界一種值得重視的客觀現象是,有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即使遭遇經濟危機也會社會安定,而社會保障制度殘缺的國家很容易生變、生亂,它揭示了以實現共享發展為追求目標的社會保障制度并非西方世界或者資本主義社會的專利品,而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中具有綜合意義的文明成果。因此,應當從為福利去污名化入手,全面認識社會保障制度的完整功能與綜合效應,堅定建設中國式福利國家的目標,并積極、穩妥地向前邁進。
第二,牢固確立公平的價值取向,并將效率融入公平之中,以促進制度走向公平為首要任務。在“十二五”期間,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初步普惠全民的條件下,促使其更加公平便成為新時期深化社會保障改革的首要任務。為此,必須從守住底線公正入手,推動整個社會保障制度從形式普惠走向實質公平。應當筑牢以綜合型社會救助制度為依托的社會公正底線,盡快消除因制度分割帶來的養老、醫療保險權益不平等與身份標識,并同步發展養老服務、兒童福利、殘疾人事業等,使不同群體的社會保障權益走向相對公平。同時,必須正視當前各項制度運行中的低效率,如醫改中因“三醫”不能有機聯動致使醫保資源嚴重浪費、養老保險因地區分割帶來了資源低效率,體制分割、經辦分割的格局更是產生了各種資源浪費等,這些是必須盡快得到矯治的現象。
上一篇:健康扶貧要抓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