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工匠精神”會消失嗎
有人說,這個時代“工匠精神”已經缺失了。其實應該說,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不會消失的,但在一定的時間里,有可能會“缺失”。造成這種缺失的原因很多。
從宏觀的層面上來說,由于我國在由傳統的農耕社會向現代的工業社會轉型過程中,許多原先是農民身份的人離鄉別土,到城里打工,他們實際上還未能完全適應工業化社會對產品設計與制造的規范化要求,無論是在觀念上,還是在技能上,他們都還停留在單一的維持基本的生存面上,加上未能經過嚴格的技術培訓,在整體上還缺乏對“工匠精神”的認識和領悟。
從中觀的層面上來說,在我國,建立一整套與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相適應的管理體系,將“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精神、工作態度和制度設計,貫穿其中,長期建設,還是一個新課題。
從微觀的層面上來說,“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傳統,在傳承過程中遭遇了一些困境,許多人在快速現代化的浪潮中一時眼花繚亂,不知所措,靜不下心來認認真真地做好一件事,缺乏耐心、專注、細心和持久力。
因此,綜合起來說,“工匠精神”給人一種“缺失”的感覺的確存在,但并不意味它“消失”了。在工業4.0 時代,應該說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工匠精神”,所以,在今天,大力倡導“工匠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營造崇尚專業的社會氛圍,大力弘揚新時期工匠精神”。
當今該如何發揚“工匠精神”
互聯網時代打開了許多未知的領域,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創造活力,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如何倡導發揚“工匠精神”是一個值得認真討論的問題。
“互聯網+”時代,倡導“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本質上是一致的。如果說互聯網思維表現為開放、創造、創新,“工匠精神”表現為嚴謹、精致、專注,那么,二者的融合所發生的就不是一種簡單相加的物理效果,而會是一種化學反應。“工匠精神”以最開放的姿態來吸收最前沿的技術,從而創造最新的成果。它不是一味地恪守傳統而裹足不前,恰恰相反,是善于用創新的精神,對產品精雕細琢、反復對比,找到最好的結果,體現出最大的價值。在我看來,即便是做互聯網產品,如果沒有“工匠精神”做基礎,也不會產生創新的力量、技術的力量。
如今,我們倡導“工匠精神”,首先,是要文化上進一步弘揚“中華文化”的傳統,全方位地將追求唯美(完美)、精致的精神貫穿在互聯網時代,讓這種文化真正地深入人心。其次,是要在制度的設計上,處處都能體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少一點急功近利,多一點細心縝密,無論是互聯網的實體企業,還是虛擬產品,都需要將這種“工匠精神”貫穿其中,這樣才會讓企業、產品,真正具有一種品質。再次,就是讓“工匠精神”能夠成為每一個員工的自覺追求,做到凡事都去追求99.99%,甚至100%,而不是“差不多”,馬馬虎虎,將這種精神作為一種做人做事的態度,成為一種生活的方式。這樣,在互聯網時代,在“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契機下,以重拾“工匠精神”,以極致的產品和服務,打造出中國制造業“互聯網+”的示范標桿,成為一種卓越企業和產品的標識,就不會成為一句空話了。
上一篇:重視養老機構風險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