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智慧、收入差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民生、制度創新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凌勝利:繁榮的亞洲需要中國智慧】
外交學院國際安全研究中心秘書長凌勝利表示,2016年3月22日至25日,一年一度的博鰲亞洲論壇在中國海南博鰲召開,本屆論壇主題為“亞洲新未來:新活力與新愿景”。相對于中國制造對地區經濟的引擎貢獻,博鰲亞洲論壇的思想貢獻同樣令人期待。
一是中國需要從“中國制造”逐漸向“中國智慧”轉變。隨著中國的發展與壯大,外界總是質疑中國除了能夠提供“中國制造”外,能不能給世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的經濟發展經驗可以為廣大亞洲國家提供參考,讓亞洲國家受益于中國的發展智慧、發展方案。二是以“中國智慧”托起地區責任。中國是亞洲地區的大國,肩負著促進地區共同發展的責任。中國也應該將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作為承擔地區責任的重要方式,將中國的正能量通過硬實力、軟實力和巧實力等多種方式釋放。三是“中國智慧”要海納百川、世界共享。博鰲亞洲論壇是中國主場外交的重要品牌,也是中國搭臺唱戲的重要平臺。不過這場思想盛宴并非中國一家獨大,否則將會曲高和寡,而是邀請世界各行各業的精英齊聚博鰲,共話亞洲新未來。
摘編自光明網
【趙振華:我國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經越過最高點,開始進入倒U曲線右側】
中央黨校研究生院院長趙振華認為,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伴隨著經濟快速增長,收入差距總體上呈現出擴大趨勢,當前是否已達到最高點并開始下降呢?綜合判斷,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已越過倒U曲線頂點并進入右側,未來將呈現繼續下降的趨勢,理由如下:
第一,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諸多指標都已呈現下降趨勢。第二,生產要素供求關系的變化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結構。 第三,城鎮化及城鄉二元經濟和社會政策的弱化將有助于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第四,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以及其他區域經濟政策的實施,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經濟將呈現快速發展趨勢。第五,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調節收入分配的政策進一步到位,通過嚴厲打擊非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特別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進一步健全,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將會進一步縮小。
摘編自《光明日報》
【馬建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國家行政學院黨委委員、常務副院長馬建堂在講話中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要解決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問題,核心就是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關鍵是三個方面的改革:一是國有企業改革,解決“生產不能停、人不能走、企業不能死”的問題;二是價格的市場化改革,真正由市場價格來引導生產要素和資源的流動和配置;三是政府自身改革,通過簡政放權、減少管制,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馬建堂還結合20世紀末國企三年脫困的實踐談了三點體會:一是去過剩產能要和國有企業改革結合起來;二是既敢于減人,更要善于推動再就業;三是解決企業困難,要有“撒手锏”。
摘編自《光明日報》
【鄭功成: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針”】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表示,民生工作關系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放眼世界,那些只重視經濟增長而忽視民生改善的國家,最終都會陷入經濟社會亂局。把民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指南針”,就抓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掌握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獲得了實現發展目標的制勝法寶。習近平同志反復要求廣大黨員干部隨時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求各級黨委與政府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保障,像落實發展指標一樣落實民生任務,“一定要注重穩定性、連續性、累積性,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任接著一任做”。在黨中央重視和關懷下,我國民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笆濉睍r期,我國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覆蓋面持續擴大,新增就業持續增加,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加快提高。
摘編自《人民日報》
【張銘慎:制度供給與需求耦合性不足】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張銘慎認為,當前,部分領域的制度創新頂層配套不足、回應基層不夠,不僅面臨著推而不進、落而不實等現實困難,也出現了制度供給與需求耦合性較差的問題。這不僅制約了創新驅動發展,也影響了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空間和潛能。一是熱點領域仍待破題。以分享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在市場準入、市場監管等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二是制度創新落而不實。以創新券政策為例,這一制度創新的本意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更有針對性地扶持創新創業企業或個人。但不少地方照搬這一制度卻并未取得實效,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視了政府的財政實力與服務的需求規模,而這些因素早已嵌入當地的創新生態。三是制度創新配套不足。一方面,企業搜尋先進技術困難重重;另一方面,科研成果對接市場的機會寥寥。產學研之間的制度性障礙并非僅靠政府撮合就可以突破,而是要形成促進大學與市場更緊密融合的全面制度安排。四是制度供需耦合不佳。制度創新是否合意需要比較其成本和收益,制度供給與制度需求的耦合程度是影響兩者關系的一個重要因素。當耦合較差時,制度供給的有效性會明顯降低,執行力度會明顯削弱,制度創新的成本會大幅升高。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胡衛:公平是須跨越的首道門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民進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教科院副院長胡衛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激發微觀主體的活力,解放生產力,開發優質新產品,解決有效供給不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使供需在更高水平實現新的平衡,這就需要提高以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鼓勵競爭,打破壟斷,放寬準入,減少政府不正當干預為基礎和條件。為此,加快形成社會資本公平競爭的市場準入和運營環境,是全面推進供給側改革必須跨越的首道門檻。全面激發調動社會資本參與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熱情和活力,需要以市場公平準入和公平運營為主導,構建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和營商環境。建議如下:進一步以促進公平競爭來激發市場活力,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投資者市場準入規則。改革市場監管體系。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嚴禁和懲處各類違法實行優惠的“土政策”,反對地方保護,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加強稅收優惠政策管理。按照統一稅制、公平稅負、促進公平競爭的原則,加強對稅收優惠特別是區域稅收優惠政策的清理、梳理和進一步的規范管理。加快補齊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短板”。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加強民間投融資監管服務。
摘編自《文匯報》
?。ü饷骶W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