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市海淀區政協研究室 劉朝
以“網絡直播”為代表的休閑娛樂,已經在消費他人或自身“隱私”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對公德、尊嚴、文明卻越來越漠視。
網絡正在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比爾·蓋茨這一論斷正在逐步變成現實。在此過程中,生產、生活乃至休閑娛樂方式都被“一網打盡”,人們不光習慣利用網絡購買日常物品,還依賴網絡打發閑暇和無聊。網絡不斷“發明”人們的休閑娛樂方式,近期不斷引爆輿論的“網絡直播”便是近年來的代表。經歷網聊、網游、論壇、貼吧等方式后,現在的大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將注意力轉移到了“網絡直播”。
實際操作中,“網絡直播”實際不復雜。當事人依托某一網絡平臺,憑借自身的專長、口才、美貌甚至“賣萌耍賤”、“秀下限”,和網友進行互動,就可以“直播”一期期“節目”。隨著“直播”行業的瘋狂發展,除了“傳統”的網游直播、音樂直播,當下的“直播”內容已五花八門、匪夷所思,吃飯、睡覺及個人隱私皆可“直播”,甚至一些涉及色情、暴力的內容都能堂而皇之地登上“直播”。近期發生的某男“主播”兩次在校公然騷擾女生,在大街上公然騷擾女性并漠視法律、出言不遜,其粉絲反而還在網上辱罵受害者,使“網絡直播”亂象再次引起輿論強烈關注。
“直播”亂象直接反映了互聯網娛樂在缺乏有效監管環境下呈現的無序生態,也折射出廣大網民在互聯網休閑娛樂時代的吊詭心態。在旁人看來,這些無聊的“直播”竟能導致癡迷、引發消費,成為主要的休閑娛樂方式,真是難以理解。但是,在社交網絡、炫耀性消費和粉絲經濟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這些充滿感官刺激和荒謬邏輯、挑戰道德、蔑視原則的庸俗文化確實正在沉渣泛起。
互聯網能夠快捷有效地幫助個人在“陌生人”社會中建立起自身的“熟人”社會網絡,并融入不同的“同好”群體,形成一個個虛擬社群。雖然網絡社群成員之間共享特定的文化符號、互動方式和價值觀,似乎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脫離現實社會關系的約束,但在實際互動過程中,依然會“重現”現實社會交往的方式:具有較強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成員,即擁有較多社會資本的人,一般都會成為社群領導者,引領社群發展,并能進一步將這些網絡資源轉化為現實資源。因此,賺取更多社會資本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網絡世界人際互動的內生動力。
在信息觸手可及的網絡世界中,社會資本實際等同于更多的關注者和點擊率。獲取關注的途徑主要有三:借助事件炒作成為“網紅”,與“網紅”搭上線、有互動,或通過夸張的炫耀性行為博得“曝光率”。因此,人人都熱衷通過各類媒介“曬”自己,贏取“點贊”。對于普通人,展示強大的消費能力無疑能夠最直接最有效地顯示自身的社會資本,特別是一件物品或“榮譽”越稀有,似乎就越能體現購買者的財富和地位,就越受到追捧。在曝光的“網絡直播”事件中,就有網友花費12萬元,只為獲取“直播間”所謂的“國王”頭銜。
在“網絡直播”這場盛宴里,陸續出道的“網絡主播”們為賺取更多關注、迅速躥紅,不惜物化自身、狂秀“下限”,用盡各種手段吸引眼球,“搏出位”;廣大網民為了與“主播”進一步互動,不惜花費大量金錢進行赤裸裸的挑逗和炫耀,試圖展示自身的網絡地位和社會資本,滿足心理需求。而“網絡直播”公司,則充分利用廣大網民與“網絡主播”的互動進行謀利,一方面絞盡腦汁開發各種“直播”內容,將一切都盡可能娛樂化;一方面開發各種虛擬的新奇物品,如虛擬豪車、虛擬婚禮等,鼓動網民進行各類炫耀性的消費。
目前,以“網絡直播”為代表的休閑娛樂,不管是線下的還是線上的,都已經在消費他人或自身“隱私”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我們可以發現,人們不光喜歡以消費“他人”為樂,也習慣了暴露自身以博取關注,對隱私、公德、尊嚴、文明卻越來越漠視。當下的互聯網休閑娛樂生態,正越來越接近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的描述:“這是一個娛樂的時代,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使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不過,有人卻還在為“網絡直播”鼓與呼,認為這種方式通過打擦邊球,很好地發展了所謂“荷爾蒙經濟”,是通過適當地“把握”和“刺激”人的欲望而合法地賺錢。但是,網絡直播間雖然只是一個小空間,卻通過互聯網連接著社會這個大舞臺,構建起了一個個傳播網絡,也因此具備了一定的公共屬性,如果放任其“娛樂”下去,只會讓其不斷僭越社會倫理、道德、法律的底線,持續惡化互聯網生態,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成為引爆社會事件的定時炸彈。
互聯網從來不是法外之地。面對以惡俗“網絡直播”為代表的為惡的網絡媒體,僅靠網絡主播、網絡直播平臺的自律來實現自我凈化恐怕只是癡人說夢。當務之急,是制定嚴格的行業準入標準,出臺更加細致的管理辦法,構建對應的執法管理體系,明確“有所為”和“不能為”;同時,還應著力打造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引導網絡休閑娛樂逐步向健康發展,不斷實現“良幣驅逐劣幣”。
上一篇:尋回并發揚“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