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三:與政府組織密切配合。孟加拉國小額信貸的發展和政府的支持是分不開的。政府不僅從政策上給予寬容和支持,而且政府的許多部門,包括總理辦公室,都參與政府小額信貸項目的運作。例如執行小額信貸項目的另一個機構就是孟加拉農村發展委員會,它開展政府與國內外的發展機構合作進行的各種項目,通過合作社和農村民間小組網絡提供金融和技術支持,包括信貸、培訓、計劃生育、衛生教育等。除此之外,1990年建立的農村就業支持基金會也向農村貧困人口提供金融支持,并被稱為批發式小額信貸機構。此外,孟加拉農村進步委員會、社會進步協會等非政府組織也參與執行農村小額信貸。但盡管如此,政府尊重市場機制,立場明確,極少直接參與或干預村鎮銀行的運營,特別是貸款的發放。
美國阿巴拉契亞連片特困區扶貧開發:經濟中心開發與跨區域聯合開發并行。阿巴拉契亞地區涵蓋阿拉巴馬州、肯塔基州等13州共400余個縣,總面積22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000萬。歷史上以煤炭豐富著稱的該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卻以極度貧困聞名全美。阿巴拉契亞在印第安語中意為“連綿山脈”,1960年該地區三分之二面積為農業區,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農業區里,其中295個縣為“深度貧困縣”,貧困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屬于典型的“集中連片特困區”。1960年,美國政府集中治理阿巴拉契亞地區的貧困問題,針對該地區經濟落后、環境惡化、人口流失、基礎設施落后等問題進行針對性開發扶貧,效果顯著。經過連年的不懈努力,該地區的貧困率已經從1960年的30.9%下降至2000年的13.6%,2014年,阿巴拉契亞地區已有13個縣入選全美經濟實力前25%的強縣,有202個縣成功摘掉了貧困帽子。阿巴拉契亞地區開發的成功為集中連片特困區扶貧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經驗一:政府主導,直接推動扶貧開發行動。1963年,美國聯邦政府成立“阿巴拉契亞地區委員會”,制定扶貧開發計劃;1965年美國國會通過“阿巴拉契亞地區開發法(即89-4號公法)”,為該地區開發提供依據和準繩;并依法設立開發領導機構“阿巴拉契亞地區委員會(ARC)”,主要職能為提供平等發展機會、完善基礎設施、提高就業能力、擴大對外交流等,以此提高該地區的經濟增長能力和競爭能力。
經驗二:以點帶面,實現中心增長戰略。阿巴拉契亞地區開發以著名學者阿爾伯特·赫什曼的經濟增長極理論為指導,該理論認為經濟核心區即增長極通過輻射作用將經濟能量傳遞到外圍地區,從而帶動整體區域的協調增長。中心增長戰略的確立有利于美國政府集中優勢資源,集中開發,效果明顯好于“廣撒網”式救急扶貧。阿巴拉契亞區域委員會根據增長潛力大小,確定了68個經濟開發區、125個增長中心。這些增長中心一般由一個或多個社區組成,它們主要承擔為周圍腹地提供各種就業機會以及文化、社會和商務服務的功能。事實證明,該戰略在促進地區經濟增長方面成效顯著。
經驗三:跨區域合作,推動聯合開發。該區域涵蓋13個州,自紐約州始,至密西西比州結束,范圍甚廣。為推動整體區域協調發展,阿巴拉契亞地區開發領導機構——阿巴拉契亞地區委員會引導組織13個州的跨區域聯動與聯合減貧。基礎設施方面,建成總長超過4800余公里的區域公路網絡,打破了該地區與外部的隔離狀態,同時也直接帶動了經濟增長;產業方面,跨區域建立了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其中以山峰常年被紫色濃霧籠罩而得名的大霧山國家公園最為著名,平均每年接待游客超千萬,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增長。
新發展理念下中國如何決戰極端貧困
五大發展理念,創新是發展的基點,協調是發展的節奏,綠色是發展的底色,開放是發展的格局,而共享是發展的終極目標。不同時代賦予共享發展不同的含義。消除極端貧困,實現農村人口脫貧是當代中國現階段共享發展的核心任務。“十三五”規劃特別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戰略,并推出“產業扶貧、生態保護脫貧、易地搬遷扶貧、教育脫貧、低保政策兜底”的“五位一體”式綜合扶貧機制安排。未來中國從戰略到行動將切實貫徹脫貧行動的“精準”,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特有的優越性。然而如何增強貧困山區經濟內生性,如何提高扶貧資金的經濟效益,如何開發連片特困地區,如何成功阻斷代際貧困等問題依然是這場脫貧攻堅戰的痛點。結合國外成功經驗,我們可以做出一些思考。
第一,重視精神脫貧。物質的匱乏絕對屬于貧窮,網上流傳的“最悲傷的作文”背后的大涼山貧窮即屬此類。然而貧窮特別是延續性的代際貧窮絕不僅止于此,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專家阿瑪蒂亞·森提出,“貧困必須被視為是一種對基本能力的剝奪,而不僅僅是收入低下”。按照這一標準審視過去的路就會發現,過去我們扶貧的重心在于“對癥下藥”,即如何動用一切手段在物質上脫貧,而忽略了自尊、自強、自立精神的培養,忽視了積極向上、奮斗拼搏價值觀的養成,所以造成一些人寧肯躺著被扶貧,也不愿意站著主動脫貧;造成一些地區陷入先脫貧再返貧的惡性循環。仍舊是大涼山區,從21世紀初至今,該地區的絕對貧困人口出現巨幅下降,從300多萬下降至50余萬,扶貧效果不可謂不顯著,然而近年來讓大涼山走進公眾視野的,除了貧窮,還有毒品和艾滋病。無知愚昧何談自立,何談徹底擺脫貧困?古語云“自助者,天助之”,泰國黎敦山區反貧困經驗也告訴我們培育貧困人民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能力是扶貧成功的關鍵,也是脫貧的最終目的。我們要普及教育、注重傳統,讓貧困戶接受現代文明之光的照耀;加大宣傳消除社會誤解與歧視;鼓勵山民走出大山的同時,鼓勵市民走進大山,讓貧困地區順暢地融入現代社會而不是成為被現代文明隔離的孤島。努力實現精神上的脫貧,是“精準扶貧”的精髓之一。
第二,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推進產業扶貧。我國目前貧困人口主要集中于連片特困區,均屬于“老、少、邊、窮、山”地區。根據國際經驗,該類地區最具益貧性的產業就是農業。所以應該根據各地區具體特點,因勢利導找出產業支柱點,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實現人與環境的雙發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我國27個少數民族地區推出的結合地方特色的創意扶貧項目為此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找準產業支柱點的同時,做好基礎設施配套工作,同時延長產業鏈,提高產業附加值,這樣既有利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繼承,又有利于提高項目的經濟性和市場價值。貫徹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的理念,圍繞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農業采取措施,應成為新時期我國精準扶貧的主要方式。
第三,以創新理念改革金融扶貧機制。資金短缺是限制貧困地區發展的重要瓶頸。財政資金扶貧雖然必不可少,但是畢竟有限。以財政資金為支點,撬動市場資金進入扶貧項目才是最有效益的組合。然而,市場資金在進入扶貧項目時首先需要考量其經濟性,這也就使得扶貧項目很難吸引大量市場資金。所以如何選擇益貧性與經濟性兼顧的扶貧項目是政府、企業與金融機構三方必須首要考慮的問題。例如貧困戶的需求千差萬別,如果扶貧項目由政府硬性確定,有可能出現扶貧資金與實際需求脫節,需要的項目沒有資金支持,不需要的項目又聚合了大量資金,使資金出現大量浪費。此外,當市場資金介入扶貧項目后,資金如何運作也是三方面臨的難題之一。例如在貸款資金擔保方面,金融扶貧中貧困戶由于沒有抵押和擔保而經常被排除在外,難以獲得貸款用于創收活動。孟加拉村鎮銀行的成功運營可以為我國農村扶貧提供有益的借鑒。可喜的是,目前對于如何開展財政資金與市場資金相結合的金融扶貧,我國一些省市已經開始了嘗試,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山西在全省58個貧困縣開展富民金融創新工程,每縣注入500萬元財政扶貧資金作為扶貧貸款風險補償金,金融合作機構按照注入扶貧資金總額的8倍以上放大貸款額度,采取直接面向貧困戶的扶貧小額信貸“富民貸”和面向產業扶貧企業及項目貸款的“強農貸”兩種形式,支持貧困地區企業和農戶實施特色產業開發。至今累計投放貸款10.8億元,其中面向1.2萬貧困戶投放“富民貸”5.4億元,面向產業扶貧企業投放“強農貸”5.4億元,帶動2萬多貧困戶生產增收。
第四,構建跨區域合作減貧機制。我國14個連片特困區絕大多數都跨越多個省份,因此,跨區域合作減貧尤為必要。美國為了順利開發阿巴拉契亞地區,建立阿巴拉契亞區域委員會,負責統籌并執行一切開發事務。而我國目前的扶貧任務主要還是下放到各省市,尚未打破行政區域的劃分,極度不利于形成發展合力,成功實現連片特困區的整體脫貧。因此亟需探索多省聯動扶貧機制,統籌規劃跨區域合作扶貧。重點之一在于項目對接,確保跨區域項目,如基礎設施建設、旅游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等項目的順利推進。重點之二在于產業對接,避免資源爭奪、產業重復建設、惡性競爭,共同打造產業集群或產業鏈,推進跨區域分工協作。
從《詩經》中詩意的演繹“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到習近平樸素的解讀“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百年夢想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2016年,是中國和世界的重要時間節點。這一年,中國“十三五”藍圖開啟,未來五年內,中國要消除貧困人口,14億國民集體步入小康社會;這一年,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啟動,未來十五年,世界要終結極端貧困,爭取世界人民共享增長。中國的藍圖,世界的目標,在2016年交匯,中國和世界的現在和未來在這一刻開始了深度融合,讓國民擁有更多的獲得感,讓更多的人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成為人類共同的夢。物之甘苦,道之夷險,唯有嘗之者識、履之者知。我們唯有不畏艱險,積量變到質變,積小勝到大勝,方能決勝極端貧困,實現中華民族百年夢想,方能不負全球命運共同體的大國使命。
注釋
1世界銀行最新貧困標準為每人每天1.95美元。
2語自世界銀行集團行長金墉。
3我國現行農村扶貧標準為年人均收入2300元人民幣。
4數據轉自何芬、趙燕霞:《美日促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減貧的經驗借鑒》,《世界地理研究》,2015年12月。
5孫媛媛、翟思達:《孟加拉鄉村銀行小額信貸的成功經驗對于我國小額信貸的啟示》,《科技與企業》,2012年7月。
Fighting Extreme Poverty: China's Path of Shared Development
Peng Gang Li Xia
Abstract: As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Chinese economy comes to an end,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China to reach the target of completely eliminating extreme poverty as set in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China states that it will adhere to a path of innovative, coordinated, green, open and share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Accurately grasping this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fully implementing it i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will make China reach a new height in fighting extreme povert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World Bank,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Bangladesh, have all explored or are exploring over similar issues, and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useful experience in this.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foreign countries will greatly benefit China in terms of winning the tough war against pover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Keywords: the five major development concepts,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extreme poverty, targeted measure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shared development
彭剛,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經濟發展、世界經濟、國際反貧困。主要著作有《中國經濟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國際經濟學教程》等。李霞,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