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新的歷史時期,為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大戰略舉措。改革開放以來,從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國有企業減員增效,我國曾實行了大量的供給側改革,以提高微觀經濟主體活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但是,隨著經濟步入新常態,傳統的供給側和需求側改革措施,效果都在日益減弱,客觀上要求發展需要有新的思想來指導,以便實施新的戰略措施。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解和操作層面容易產生的誤區
自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概念提出之后,各界就從不同的角度對它進行了解讀,其中不乏有很多好的觀點和操作層面的政策建議,但是,也有部分觀點顯然是誤讀,為此,在闡明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解釋和實施路徑之前,有必要先來厘清容易產生的誤區。
誤區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經濟學基礎就是供給經濟學
這是一種非常流行的觀點,但是,發源于美國的供給主義并不能成為我們的理論基礎,這是因為:
美國的環境與中國不同,政策要求也就不同。上個世紀美國面臨的情況是滯脹。70年代生產率下降導致了經濟增長下降,導致了較高的通貨膨脹。對于美國政府來說,供給主義是一條降低通貨膨脹,同時提高潛在增長率的政策。這正是供給經濟學所吹捧的政策目標。除了潛在增長率這種宏觀政策的一般性目標外,供給主義的政策目標和新常態的大環境并不吻合。
供給經濟學本身并不是嚴肅的經濟學,是上世紀70年代之后反凱恩斯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宏微觀理論的簡單化和極端化,有很強的誤導性。所有學派都不否認供給的作用,凱恩斯主義在認為供給很重要的基礎上,更加強調需求是經濟發生短期波動的主因。上世紀70年代弗里德曼、盧卡斯等人攻擊傳統的凱恩斯需求管理方式,最終誕生了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經濟波動的源泉是供給側的生產率。弗里德曼認為經濟衰退是社會的貨幣供給量不足,加上政策時滯的影響,政府不用監督經濟、相機抉擇需求管理,只需要供給穩定貨幣。盧卡斯認為經濟波動原因是消費者和企業弄不清世界狀況,但是在理性預期下,這個過程很快結束,不需要政府管理,政府應該無為而治。在微觀經濟方面,費爾德斯坦等人論證了美國當時的稅收和管制不利于美國經濟,因此需要修改部分稅種和管制模式。這些理論本身雖然攻擊了凱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但是在政策主張上還是比較溫和的,認為可以有更好的管理模式。由巴特利、萬尼斯基、克里斯托等組成的小團體將這些理論的結論簡單化和極端化,夸大這些理論對經濟的重要性,形成了供給學派。
總的來說,供給經濟學是反對凱恩斯的需求側管理而誕生的,首要假設是恢復薩伊定律,認為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然而,無論我們是否應該主動進行需求側管理,但凱恩斯提出的需求側因素,在大蕭條等屢次經濟危機和本輪全球經濟下滑中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視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供給經濟學過于以偏概全,我們需要避免新形式的薩伊定律誤導我們的供給側改革。
誤區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手段就是減稅
供給學派希望通過減稅提高勞動供給、勞動生產率和投資,刺激潛在經濟增長率,但美國當時的實際情況并不盡人意。在刺激勞動方面,1982-1989年勞動力年均增長1.6%,和前五年大體相同;在勞動生產率方面,1973-1979年平均增長1.1%,1980年代還是1.1%;1980-1992年,私人投資占GDP僅為17.4%,而1970年代為18%;收入分配更加不平等,收入最高的家庭收入占到新增社會總收入的70%;預算赤字大幅攀升,從1980年占GDP2.7%攀升到1986年5.2%,1992年為4.9%。1980-1992年,聯邦債務占GDP比重從20%多上升到50%以上;美國平均增長率在1979-1990年為2.3%,這之前1973-1979為2.4%,1969-1979為2.8%。可見,減稅之后的潛在增長率還不如以前。美國的實踐表明,勞動供給對所得稅的反應非常微弱,在里根政府減稅后,供給量并沒有大幅度上升,綜合結果基本為零,可見,拉弗曲線僅是一個理論假設。在我國稅收進入低速增長階段、財政支出又具有剛性的情況下,主要依賴減稅更會大幅度提高財政赤字。結構性改革需要的是政策組合拳,主要通過體制改革來提升潛在生產率。
誤區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集中力量擴大供給
這種觀點看似合理,但卻是一種以偏概全、容易產生誤導的觀點。這是因為:
這種觀點容易回到關注供給量的老路,而不是提升質的新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供給端挖掘新常態下消費結構升級潛力。在新常態下,我國排浪式消費模式結束,強調個性需求。在互聯網的助力下,調控的關鍵點是結構改革,具體政策發力點是供給側,目的是提升有效供給。在具體問題中,如果僅關注到政策的供給側,就容易忽略改革,發生新常態下另一種形態的產能過剩。因此,我們需要將重點放在改革,以提質增效,而不是盲目擴大供給。
這種觀點導致片面強調供給,忽視需求。需求和供給的矛盾是市場經濟的一般性矛盾。強調供給是因為這是當前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忽視需求條件是不能解決供給側的結構性問題的。首先,供給需要和需求相適應,片面強調供給容易忽略需求結構,盲目追求一些新產業,但是,因為和需求脫節,最終這些行業只能是財政補貼的產物,浪費了資源。其次,供給結構調整過程中會出現摩擦性失業上升等問題,這會在短時間內對經濟造成較大的壓力,這就需要適度擴大需求規模,為供給調整創造空間,以空間換時間,為完成供給調整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