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創新、媒體融合、職業訴求、人的勞動生產力和創造能力、收入再分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方竹蘭:中國缺乏“無中生有”的直覺式創新能力】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方竹蘭認為,中國的創新是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從引進模仿型創新起步的。這實際上意味著中國在全球范圍的創新流程中,并沒有處在原始型創新的起點,而是在原始型創新的末端。全球原始型創新的流程是:直覺式創新—解釋式創新—推理式創新—擴散式創新。20世紀80年代,中國就是在擴散式創新階段進入全球創新流程,隨后進入了推理式創新的集成創新階段。中國從原始型創新的末端進入,反向逼近原始型創新前沿,是一個“逆創新”過程,已經在市場模式和產品創造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但是還缺乏“無中生有”的直覺式創新能力,沒有能夠主導世界的科技創新成果,以致自主產業品牌與公司缺乏。中國經濟走出困境依賴于科技創新,而不是單純引進模仿的商業模式創新。引進模仿的商業模式產生1到N的數學價值,而科技創新基礎上的轉化應用更具原創性,“無中生有”地產生從0到N的相對壟斷價值。只有以科技創新為源頭的創新才能形成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目前中國的大學—科研機構—產業—企業—市場—中介的聯盟比較薄弱且不完善,導致本來就不多的科研成果轉化受阻,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轉化為應用技術的問題十分突出。與發達國家相比,研發投入效益差距大的重要體現是科研成果轉化。雖然我們所定義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一直在增加,但我國不僅在全球價值鏈中處于中低端的產業地位未發生根本改變,而且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可能又陷入“高端產業價值鏈低端化”的陷阱。
摘編自《新華日報》
【孟威:媒體融合發展尚未實現從“相加”到“相融”的轉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孟威指出,近年來,“互聯網+”為我國傳媒業融合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在升級網站、建設“兩微一端”、搭建全媒體平臺等方面,許多傳統媒體進行了有效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然而,在實踐中,不少媒體對于什么是“互聯網+”、如何通過“互聯網+”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等問題,在認識上還存在誤解,在探索中也存在誤區。其中,較為突出的一點就是許多融合發展的嘗試還停留在“+互聯網”的初期階段,尚未實現從“相加”到“相融”的轉變。
媒體融合不是在傳統媒體基礎上進行疊加,而是實現各種媒體資源、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實現資源、技術、內容等的互通共融,進而形成一體化的組織結構和傳播體系。而這一切都要通過“互聯網+”來實現,而不是依靠“+互聯網”。對傳統媒體來說,“互聯網+”是一種升級換代,它意味著優化內容生產、創新媒體形態、重構供需關系、改變影響力模式等。“互聯網+”要求把互聯網思維作為新聞生產、媒體服務的新動力,從而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這一過程強調的是創新性、整體性、全局性。
摘編自《人民日報》
【陳圣來: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訴求和產品訴求】
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國際文化學會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圣來指出,工匠精神其實是一種職業訴求和產品訴求。所謂職業訴求,就是培養從業人員的敬業感和榮譽感,使他們不僅僅將職業作為一種謀生手段,而且作為一種事業追求,一種工作榮耀,一種生命守望。他們對待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認真負責,盡職盡能。而這種職業態度是基于對自己所從事的這份工作的熱愛與投入的基礎上的。正是在這份執著堅守之中,他們也享受著社會對他們的職業認同,以及工作本身帶給他們的樂趣與榮耀。所謂產品訴求,就是從產品設計到產品生產,再到產品檢驗,直至產品面市,乃至包含消費者使用體驗,整個產品鏈都是一種不斷追求完善、精美和極致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是工匠精神不能僅僅體現在產品的末端,還應該體現在產品的全過程。讓產品始終引領時代,引領潮流,引領審美。
工匠精神是一種內在的力量,而標桿性人物、標桿性品牌和標桿性企業實際上是工匠精神的外化,也是中國制造所孜孜以求的文明特質。由于中國的工業文明姍姍來遲,因而現今我們提出弘揚工匠精神就是要修補中國在早期工業文明時的缺失。在現代工業文明的重塑中,舉起工匠精神的旗幟,就是營造社會氛圍、累積心理沉淀、提升實業精髓,為工匠精神的崛起夯實基礎。現代企業的文化和理念已不再一味追求大而全,而更注重特而精、特而優,這就無形中形成對工匠精神的呼喚。一批注重高品質、高性能而不吝高價格的中國消費群體正在形成,他們也會形成對工匠精神的呼喚。提倡工匠精神應該也必將成為我們社會的自我追求。
摘編自《文匯報》
【黃開斌、王習農:健康是國家發展戰略,更是重要的經濟資源】
黃開斌、王習農撰文指出,建立基于“大健康保障體制”的國民經濟社會運行機制和國民精神文化生活方式,這也理應成為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應該說,“大健康保障體制”的建設和完善是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文化繁榮、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基礎,它將以統籌國民經濟和國民健康的協調發展為基本手段,實現全面維護和增進國民健康、提高健康公平、促進整個社會健康和諧平穩發展這一目標,其對“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這一國家戰略的實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健康更是重要的經濟資源,因為,人的勞動生產力和創造能力同健康息息相關。改善健康無疑能夠促進勞動者更好地發揮聰明才智,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創造力。因而,隨著國民健康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將增進國民健康,節約醫療衛生支出,減輕企業和國家經濟負擔,同時破解醫改難題,消解醫患矛盾,也有利于穩定國民對未來風險的預期,保障經濟長遠發展和提高國際競爭力。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王延中、龍玉其:發揮好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王延中、龍玉其指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為促進經濟體制改革、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基本民生等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解收入差距擴大、調解收入分配的作用。但是,調查對象對社會保障制度在縮小居民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及對目前社會保障制度的總體滿意度評價不高,社會保障制度距離公眾的心理預期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并認真解決上述這些問題。
第一,加強社會保障政策宣傳引導,積極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尤其是要通過各種措施支持一些弱勢群體和低收入者、貧困人口擁有社會保障,使社會保障成為這些人的風險化解機制和生活保障機制。 第二,打破戶籍壁壘,推進社會保障的城鄉統籌與制度整合。第三,強化基本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屬性。 第四,完善社會保障財政投入與轉移支付機制。第五,完善社會保險的制度設計。在具體的社會保障項目方面,未來需要重點推進養老保障、醫療保障等發展,進一步發揮我國社會保障的收入再分配作用。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趙劍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的精神指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趙劍英指出,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必將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概括起來,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引領作用,主要體現為加強意識形態工作,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二是凝聚作用,主要體現為提出中國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是推動作用,主要體現為推動文化創新,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四是決策作用,主要體現為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五是支柱作用,主要體現為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使其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六是輻射作用,主要體現為推動文化走出去,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七是民族之根,體現為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