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政治清明——介子推文化的特質
我國傳統節日,絕大部分都是:感自然節律而設,孕人文精神而豐。最早的起源都是感受自然的節律,順天應時而設。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孕育了人文精神而豐富起來。這種人文內涵常常以人物故事為載體而獲得廣泛傳播。介子推和屈原是典型:一個代表寒食清明,一個代表端午;一個在北方,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山,一個在水;一個死于火,一個死于水。介子推跟寒食清明的關系,很值得我們了解:
相傳春秋時,晉獻公和妃子驪姬為了讓小兒子奚齊繼位,就設計逼太子申生自殺。公子重耳,為避害而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只剩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綿山地方,關于介子推的資源非常豐富,地方上比較強調介子推的忠、孝、信、義這些方面。這方面固然很好,但是從介子推故事的特質來說,我覺得有兩點特別值得我們現在加以彰顯。一個是他功成不受賞。重耳在流亡危難之時,他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煮熟給重耳吃,救重耳一命,據傳重耳感動地說:“我定要好好報答你。”介子推坦然回答:“我不求任何報答,只希望你日后成為一位清明的國君。”果然,當公子重耳成為晉國國君后,他不但不撈官撈財,相反,功成不受賞,背了老母親躲到綿山去,而且那么堅決,你放火燒山逼我出來做官受賞,我也不出來,寧可活活被燒死。傳說就是因為紀念他,以后此日不舉火,大家都寒食,遂成寒食節。他成了功不受賞美德的一個典型。
更值得我們彰顯的是如下故事:晉文公下令舉火燒山,留一條路讓介子推出山。燒了三天三夜,終不見介子推出來。火熄后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安葬遺體時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像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傳說中的介子推遺詩,出自誰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確實反映了歷代人們的普遍愿望,短短八句就三囑“清明”,可以成為清明節的價值取向。猶如端午節推重屈原一樣,清明節也應大張旗鼓地推重介子推。如果屈原定格為:高潔人格和愛國精神;那么,介子推可定格為:不受富貴志在清明。政治清明,不僅是古代人的宿愿,而且是當代人的訴求,這也應當是清明文化的內涵。
肆 生態清明——提倡環保的文化清明是提醒農民春耕春種的節氣。大量農諺在提醒甚至告誡人們:“清明下種,谷雨栽秧”;“清明不撒種,哪有五谷生”;“種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谷雨緊相連,浸種春耕莫遲延”……這表現了我國傳統節日體系的特點和優點:與大自然的節律保持一致、與生態環境保持和諧。
上一篇:工匠精神之“來龍”與“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