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統籌抓好近期任務和長期任務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央提出要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有人認為,這五大任務是近期任務。不言而喻,這五大任務提出后就要抓緊實施,力求盡快見到成效,但并非都是近期任務,有些需要付出長期努力。其中,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是近期需要完成的任務,以幫助一些行業和企業盡快脫困,盡快改善經濟運行質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而降成本、補短板則不是短期能完成的,需要遠近結合、統籌謀劃。降成本,固然在短期內可通過減稅、企業挖潛、節約成本等見效。但從根本上看,我國一些產品的成本和價格遠高于發達國家,是由于我國生產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比人家低很多。生產技術水平低,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就低;生產技術水平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就高。勞動生產率低,產品的成本和價格就高;勞動生產率高,產品的成本和價格就低。我國產品要提高質量和檔次,需要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還需要不斷提高職工的能力素質和操作水平。這樣才能既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質量,又降低成本和價格,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補短板,在產品供給方面至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增加產品的品種數量。有資料表明,我國的產品種類至多有30多萬種,而發達國家有60萬至70萬種。二是開發高端新產品。由于技術水平的問題,我國所需要的某些高端產品不能自產,需要通過進口滿足需要。開發高端產品,擴大高端產品生產能力,是補短板的主要任務之一。這同樣需要抓科技創新,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相互配合、協同發力,是一個需要持續推進、久久為功的過程。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市場和政府的有效配合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僅從字面上看,容易認為這是一種政府行為,是政府要加大對市場的干預。這種理解和認識并不科學。不錯,完成這五項任務,特別是去產能、去庫存,離不開政府的作為。但政府的這種作為,是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基礎上進行的,是與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向一致的。試想,如果政府不出手,完全由市場自發調節供求關系,會有許多產能嚴重過剩的企業破產倒閉,大量工人失業,產生嚴重社會問題。如果政府不作為,任由假冒偽劣商品泛濫,不僅人民生活質量受到影響,國人也將會更大規模地涌向國外市場,這也會導致國內市場萎縮、大量企業破產倒閉、更多職工失業?,F在,在供求結構性失衡的情況下,需要發揮政府彌補市場不足和支持市場功能的作用。政府的作用是正面的,又是與市場調節作用相結合的。
從實際情況看,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投資結構性改革需要有關企業按照市場需求變化組織有效投資,從而提供有效供給。同樣,出口結構性改革也需要外貿企業根據國外市場需求變化組織貨源,依然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政府的作用是彌補市場功能的不足,穩定市場和社會秩序,促進企業和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鋼鐵和煤炭等困難行業去過剩產能,會有大量職工下崗。如果完全靠市場調節,這些職工必然面臨完全失業的境地。我國政府并沒有坐視不管,中央財政要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重點用于職工分流安置。這種政府作為顯然是為了彌補市場功能的不足。如果把這視作政府干預,那顯然是有利于減少市場混亂、有利于企業發展、有利于減少失業的正當干預,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要干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正在于既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