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資源轉型、城鄉義務教育、企業改革、新型城鎮化、法律、供給側改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賀冰清:加快推進資源轉型升級】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賀冰清表示,當前,按照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迫切需要加快深化生態文明體制下的自然資源管理改革,加快推進資源轉型升級。一要加強規劃管控。要著眼長遠、著眼大局,立足全局算好大賬,不能只考慮一時一城的得失。要加強自然資源開發的總體規劃,做好空間、時序的布局,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成本,絕不能竭澤而漁,吃祖宗飯、斷子孫路。二要形成倒逼機制。通過完善制度,提升資源環境門檻,嚴格資源環境紅線管控,從而倒逼傳統的資源開發模式轉型,倒逼企業技術創新,倒逼產業結構升級。尤其是結合當前化解過剩產能,通過政策推動,下大力氣加快化解處置一批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產能和企業。三要算好民生賬。自然資源管理改革涉及廣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要最大程度減少資源開發管理改革對老百姓生產生計的影響,把推動資源開發轉型升級與扶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培育和發展資源保育等生態產業,讓老百姓既在資源開發中受益,也在資源保護中受益,讓老百姓在改革中切實有更多的獲得感。
摘編自光明網
【羅建華: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關鍵是實現教育資源城鄉共享】羅建華撰文指出,實現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其關鍵在于實現教育資源城鄉共享,讓教育要素在系統內、城鄉間合理流動。只有破除城鄉教育二元結構的制度局限,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才能順利推進。在這方面,我國已有了一些較為成功的試點經驗。《關于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無疑是從國家層面通過改革的頂層設計開出的正確藥方,對于促進和推動城鄉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筆者認為,在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過程中,應著力把握兩個方面:一方面,在教育外部,要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改革,破除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積極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另一方面,在教育內部,要針對突出問題,在合理規劃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建設、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統籌城鄉教育資源配置、提高鄉村教育質量、穩定鄉村生源、保障隨遷子女就學、加強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等方面推出務實管用辦法。同時,要加大對鄉村特別是老少邊窮等地區義務教育扶持力度,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都有機會接受公平、有質量的義務教育。唯此,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摘編自《廣西日報》
【田豐: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應做到“三個管好”】
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田豐)認為,合理有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提高國有經濟活力和競爭力、實現國有資本合理布局、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重要制度保障。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大體而言,應做到“三個管好”。一是管好資本。資本是市場化資源配置中的核心要素。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一個漸進的轉軌過程,與此相應,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也經歷了從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產”為主、再向以“管資本”為主的轉變。二是管好“為”與“不為”的邊界。處理好“為”與“不為”的關鍵在于聚焦監管內容、調整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效能。首先,可授權一批職責由監管企業董事會行使。其次,可下放一批本應由監管企業行使的經營自主權。第三,可考慮清理收縮一批不應延伸至監管企業下屬子企業的工作職責,除涉及重要子企業合并、分立;戰略規劃、主營業務發生重大調整;股權轉讓致使國有股失去控制地位,有可能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重大事項,需經國資委批準外,其余事項可考慮交還一級企業管理。最后,移交一批非出資人事項由政府公共管理部門和社會組織行使。
摘編自《經濟日報》
【周慶智:新型城鎮化是實現城鄉居民共建共享】
人民論壇課題調研組(周慶智)指出,新型城鎮化的要旨是實現城鄉居民共建共享。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本質上是一個城鄉統籌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過程,要實現的主要目標是人的城鎮化。也就是說,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要求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建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和城鎮化成果。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城鎮化中的諸多“陷阱”,使城鎮化從“土地城鎮化”轉到“人的城鎮化”軌道上來。新型城鎮化的要旨是實現城鄉居民共建共享。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不利于城鄉協調發展和城鄉社會流動,導致城鄉差距不斷拉大,農民不能與城鎮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必須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要旨是使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和城鎮化成果。這方面做好了,就會給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利明: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王利明撰文指出,法治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民的福祉,實現個人的幸福安寧?!叭嗣竦母l硎亲罡叩姆伞?,在此意義上,法治也有其工具性的一面。按照康德的說法,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而法治當然具有保障人的目的性的工具作用。但是服從于人民的福祉這一終極目的,法治也應被視為人類社會追求的目的,因為沒有法治,就不可能實現人民的福祉,人民的福祉這一終極目的也就當然包含了法治的目標。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方針,并將建設法治體系和法治國家作為法治建設的總目標,并設計了實現這一目標的路線圖。這實際上是從根本上否定了法律工具主義,從國家建設的角度重申了法治的目的性。我們應當樹立法治具有目的性的觀念,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懈努力。
摘編自《學習時報》
【閆坤、劉陳杰:供給側改革應從總量調控轉向結構調控】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閆坤、劉陳杰表示,一個經濟體的財政監督機制對于經濟結構調整和中長期的發展動力來說非常重要。財政分權體制使得地方政府具有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動力,而預算軟約束有助于其融資能力,使得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動力變為現實。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下,這些問題亟待財政體制改革予以破解。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宏觀調控的根本性轉變,就是要從總量調控轉向結構調控??偭空{控就是調控財政發債規模,貨幣政策中的存款準備金率以及貸款的行政指標控制,這些都是總量控制。但問題是總量調控往往在調控嚴厲的時候首先受影響的是制造業和小微企業的貸款,一旦壓縮貸款就可能出現保國壓民、保大壓小等現象,這樣將導致就業更加惡化,且不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當前,應著重提高財政宏觀調控能力,注重結構性調控、跨周期調控,兼顧短期經濟波動和中長期經濟發展。
摘編自《光明日報》
?。ü饷骶W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