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地方政府法治、文化遺產融入生活、容錯機制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黨員干部誠信、文化產業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陳國權:地方政府法治悖論是三重治理邏輯沖突的表現】
浙江大學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國權表示,就我國法治建設的現狀來看,地方政府尤其是市縣兩級政府在法治建設中往往表現出相互矛盾的雙重角色。一方面,地方政府都承擔法治建設的主要責任,是我國推動法治建設的關鍵力量;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不少治理活動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地方政府的這種法治悖論現象是治理過程中政治邏輯、經濟邏輯和法制邏輯三者沖突的表現,在我國現實政治活動中,一旦法制邏輯與經濟邏輯發生矛盾沖突,經濟邏輯會優先于法制邏輯;一旦法制邏輯與政治邏輯發生矛盾沖突,政治邏輯會優先于法制邏輯。不同情況下地方政府的重點目標不同,主導性的治理邏輯也會不同。三重治理邏輯具有統一性,也存在矛盾性。在政治矛盾突出的情況下,會特別強調政治邏輯而不顧及經濟邏輯與法制邏輯,從而導致經濟發展與法治建設受到影響。而經濟邏輯形塑了地方政府行政集權化的治理結構,破壞了法治建設的分權基礎。這些現象的共同作用,導致了地方政府法治悖論的形成。
摘編自《北京日報》
【李萌:促進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員李萌指出,把文化遺產更好融入現代生活,既是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需要,更是造就現代公民、培育新型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需。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科學看待文化遺產,不能以靜止、孤立、僵化的態度對待文化遺產,不能人為割裂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再利用的關系,要充分意識到對文化遺產適度合理的利用是其在新的時代環境中獲得持續生命力、傳承內在價值的必然選擇。在將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的具體措施方面,首先要融入居住場景,應通過城鄉歷史文化街區、村鎮的保護與有機更新,以精細化的城市設計和社區營造。其次要融入學校學習場景。應通過校園環境布置、教學內容安排、主題日活動策劃、學生作業設計、志愿者項目開發等手段,讓文化遺產的濃郁氣息隨書香在校園飄蕩。再次要融入社交活動場景。應通過遺產場所功能性改造、遺產信息傳播服務優化、遺產日活動策劃、專題公益性活動組織等,形成文化遺產相關話題及活動的社會性關注與互動。最后要融入消費生活場景。主要應通過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文創產品創意設計、遺產藝術劇目編演、傳統節假日活動組織、老字號文化弘揚等,形成現代人樂于參與消費的商品及服務體系。
摘編自《文匯報》
【馬一德:從四方面著手建立基于法治的容錯機制】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法學所馬一德指出,改革創新是一項從無到有的探索性實踐,遭遇挫折失敗都在情理之中。在探索的過程中要依靠法治手段以合理的尺度、方式包容失敗和錯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這意味著,“改革要上,法律就讓”的邏輯已不再適用,改革試錯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
在具體的實踐中,要從四方面著手建立基于法治的容錯機制。第一,要做好容錯機制的頂層設計。容錯機制產生于問責制度且依附于問責制度運行,應當統一規定在問責制度中,要由中央適時統一作出安排,做到立治有體、施治有序。第二,完善權力清單制度。以政府權力清單作為區分不作為、亂作為和為政有為的依據,對依法行政、行使自由裁量權的行為,才可納入容錯免責討論的范疇。第三,完善行政決策程序機制。針對重大行政決策事項,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立為法定必經程序。第四,健全問責機制。完善問責發起、問責啟動、問責程序,使問責制度整體銜接,形成制度實效。
摘編自《光明日報》
【趙素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要以人民為中心】
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素萍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提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和觀點,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指明了方向,是今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基本遵循。同時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哲學社會科學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必須牢記哲學社會科學的人民屬性,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指導,為人民群眾拿筆桿子。其次,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人民性,決定了它必須聚焦人民的實踐創造。要總結人民的創造,書寫人民創造的歷史。再次,要努力深入人民之中。把實踐作為認識的目的,把社會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作為社科理論工作者的“指揮棒”,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創造、永葆生機的活水源頭和檢驗研究成效的最終標準。最后,要堅持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使命,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立民:黨員誠信不能停留在口頭上】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表示,習近平同志指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等思想,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這一重要論述,為今天黨員干部弘揚守誠信的傳統美德提供了遵循。黨員干部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加強自我修養,爭做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切實履行時代賦予的職責和使命。黨員干部的誠信內涵包含三個方面,第一是對黨忠誠,要通過強化黨章黨規、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的學習,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做合格的共產黨員,說到底是要鍛造忠誠老實的優秀品格。這是新時期共產黨人守誠信的基石。第二是要取信于民,黨員干部要結合工作實際弘揚守誠信的傳統美德,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第三是要勇于擔當,勇于擔當是黨員干部守誠信的題中應有之義。誠信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要落實到具體實踐中。要落實就要有勇于擔當的品格,不能畏首畏尾,也不能爭功諉過。
摘編自《人民日報》
【匡賢明: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釋放文化產業發展潛力】
匡賢明指出,今年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我國文化產業保持了快速發展的態勢。從產業發展趨勢看,我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需求正在全面快速增長,文化產業有望實現中高速增長,拉動潛在消費和投資。盡管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較快,但從我國城鄉居民文化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看,文化領域的有效供給還不適應需求,供給短缺的矛盾還比較突出。這就需要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釋放文化產業發展潛力。這也是我國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在具體的措施中首先要進一步加大文化產業的投資力度,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領域,并放寬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文化產業的限制。其次,要需要打破條塊分割和地區封鎖,打破行業壟斷,逐步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再次,要推進國有文化企業改革形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發揮國有文化企業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此外,還應在金融、財稅、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加快改革,為文化企業走出去提供優良的服務環境。最后,要推進文化領域簡政放權,加快轉變文化行政部門職能,釋放文化企業活力。
摘編自《學習時報》
?。ü饷骶W記者 李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