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互聯網、“一帶一路”朋友圈、“放管服”改革、中國文化走出去、人口規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趙京橋:互聯網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趙京橋指出,毫無疑問,互聯網代表了未來的發展趨勢。但是在媒體造勢和資本追捧下,互聯網成為企業轉型、個人創業的面子工程,拯救實體經濟的萬能處方,似乎不向互聯網轉型就不叫轉型,不在互聯網領域創業就不叫創業。在過去的一年來,很多傳統制造、零售企業在實施電子商務戰略后,依然沒有走出困境,反而可能被電子商務的大量投入拖累業績,削弱了傳統制造業務和實體門店零售;大量懷著拯救實體經濟美好愿望的O2O創業企業,因經營不善或者融資不暢而歇業。另一方面,領先的互聯網企業在快速發展后呈現的問題也在近期集中爆發,帶來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很顯然,假貨、虛假宣傳等侵權、違法違規行為并不依賴于互聯網而存在,但是互聯網企業向公眾廣泛提供的虛擬空間和信息服務,擴大了這些行為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互聯網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互聯網實質上就是基于TCP/IP協議的信息網絡,其開放的特征使之區別于局域網成為世界連接節點最多的信息網絡。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以及基于互聯網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極大地變革了人類信息處理的方式,提高了信息處理的效率。可以說,互聯網是通過信息層面來作用于生產、交換和消費環節,比如幫助控制和優化生產流程,降低生產、消費的信息不對稱水平,提高交換效率,減少庫存水平等等,更為重要的是互聯網離不開物質基礎。因此,實體企業轉型決策中,必須要從自身實際問題出發,了解哪些環節和流程可以利用互聯網來解決和改善,全盤否定實體是不可取的。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徐晏卓:“走親戚式”的訪問充實“一帶一路”朋友圈】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徐晏卓指出,習主席在三個月內兩次到訪中東歐,連續四年訪問中亞,不僅是中國與中東歐、中亞國家之間重大的外交行動,也是打通“一帶一路”路上通道的重要舉措。其主導下的元首外交推動了中國與這些國家高層的良性互動,同時也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宣示和執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做越大,“一帶一路”朋友圈的小伙伴熱情越來越高,“一帶一路”朋友圈的紅包越來越鼓。“走親戚式”的訪問拉近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距離,將處于不同發展水平的小伙伴拉入同一個平等互利的朋友圈。習主席的此次出訪不僅體現了“一帶一路”作為絲綢之路這一歷史概念的傳承與發展,更為中國與沿線國家在政治、經濟、安全等領域的合作和發展注入了動能。
摘編自光明網
【馬懷德:“放管服”改革是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先手棋”】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會長馬懷德指出,黨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確立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如何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放管服”改革無疑是“先手棋”和“當頭炮”。“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既是當下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法治政府建設的基本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在大刀闊斧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同時,提出了“放管服”改革思路,取得了積極進展。與以往改革不同,此次“放管服”改革注重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將各項改革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彰顯了法治政府品格。
各級政府全面清理并公開行政審批事項,建立權力清單、負面清單和責任清單,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進一步下放審批權限,對轉變政府職能,優化公共服務,激發社會活力,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數量上看,三年多來,經過不懈努力,國務院部門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618項,占原有審批事項的36%,本屆政府承諾的目標提前超額完成。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終結。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從改革方式上看,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放管服”改革堅持與厲行法治協調同步,注重改革程序的正當性合法性,實現了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的改革要求,有力促進了法治政府建設。此外,“放管服”改革注重政府職能法定化,也有力地促進了法治政府建設。
摘編自《光明日報》
【彭龍:中國文化走出去應有意識地實現質的跨越】彭龍撰文指出,中國文化走出去正呈現實踐主體多元、利益關切多樣、介入角度多層次的新格局,我們需要加快構建政府社會聯動、文化資源共享、各方優勢互補的協同體制。中國文化走出去應有意識地實現質的跨越,注重將文化交流、文化貿易等更緊密地與提升中國文化價值觀的全球認同聯系起來。要實現這一跨越,顯然不是單一部門、單一行業所能為,既需要各方力量的多元參與,更需要協同合作與集群優勢。
摘編自《學習時報》
【李鐵:正視人口規模及相關聯的資源配置問題】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指出,如果我們對于人口規模沒有清醒的認識,在制定規劃的時候忽視對人口結構、人口規模的分析,就會導致投入嚴重的浪費。這個現象在全國相當普遍。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某新區做了一個50平方公里的規劃,規劃人口是50萬人,但是沒有考慮到:第一,新區離老城挺遠,如果不能先與老城區結合起來的話,就不會形成人口的聚集效應。第二,成本高,怎么和其他的新區、其他城市產生競爭優勢?第三,規劃沒有考慮地理差異、發展約束、生態空間。試想,不當規劃帶來大量投資和粗放建設會給一座城市帶來多么嚴重的浪費現象。要解決便民的問題,完善周邊生活的各種公共設施、服務設施沒錯,可以往這里大手筆投資。可是投資嚴重粗放浪費到了上百億上千億,也沒有人承擔責任,還給后任帶來了嚴重的管理難題。
因此,編制大規模空間的規劃一定要結合這一空間可以容納的人口,認真分析大規模空間內需要承載的大規模人口從哪里來?人口結構是什么樣的?和什么樣的產業發生關系?和城市之間是什么關系?過去,我們以為一個很大的規劃自然會吸引人來,但是如果在這個規劃只停留在紙面上,沒有轉化為投資的情況下,尚不會產生嚴重的后果,而一旦轉化為投資就會帶來巨大的損失,多年辛苦積累的財富、積累的投資,政府花費了一定代價拿來的土地,最后或許變成一大筆閑置的資產。
摘編自《北京日報》
【權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與智庫建設不可分割】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權衡認為,我國長期以來都十分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咨政育人的重要功能和作用。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是多次強調要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黨和政府決策咨詢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們在實際中對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與智庫建設之間的內在關系在思想和認識上不夠清晰,對哲學社會科學如何更好地發揮智庫作用,一直以來定位較為模糊,功能較為弱化,也存在一些爭議,因此如何借助智庫建設大力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和創新仍然面臨很多問題。總書記在這次講話中明確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在治國理政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進一步明確了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與智庫的功能定位之間的密切關系。毫無疑問,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決策咨詢中的積極作用,就是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具有的智庫功能和重要作用,這也就明確指出了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與智庫建設不可分割,基礎研究與決策咨詢不可分割,理論創新與實踐引領不可分割,學科發展與智庫建設不可分割。因此,從另一個側面也表明,加強智庫建設,既是發揮哲學社會科學本身具有的決策咨詢價值和功能,也是推動繁榮和發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抓手和舉措之一。推動智庫建設也為我國在新的時代和條件下加快繁榮和發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重要的契機。
摘編自《文匯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