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馬克思主義、網紅、網絡文明、農村、改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顏旭:漠視理論自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也可能被教條化、邊緣化】
國防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顏旭認為,今天的中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少有的發展奇跡,但也要看到,如果我們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忽略或漠視理論發展的自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也可能被教條化、邊緣化。當我們的經濟制度被新自由主義所左右,政治制度被西方憲政民主所制約,文化制度被西方“普世價值”所主宰時,我們喪失的將不僅僅是思想的話語權,更是中國未來發展的主導權。要讓馬克思主義在眾聲喧嘩的社會環境中始終占據指導地位,必須保證其始終能夠成為時代的最強音。同馬克思主義誕生時的時代相比,今天的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同馬克思主義剛剛進入國門時相比,今天的中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不能苛求產生于160多年前的馬克思主義仍能回答今天社會發展中所產生的所有問題。對于今天的中國共產黨來說,高舉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旗幟,就必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讓馬克思主義能夠始終緊貼中國發展脈搏、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緊隨世界發展大勢。
摘編自《解放軍報》
【畢夫:“網紅”需要通過深度打造與重塑鞏固與延長自己的職業周期】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畢夫指出,“網紅”都有一個保鮮期,當粉絲對其新鮮感消失之后,其面對的只能是粉絲流失的無奈以及熱度的下降;另外,不少粉絲的無厘頭追捧也在回歸理性,“網紅”如果沒有特別的東西讓他們留住,就只能接受粉絲“用腳投票”的結果;還值得注意的是,“網紅”從形象設計到內容推送已現同質化趨勢,互相抄襲與模仿的現象十分嚴重,這種趨勢若繼續發展下去,網絡紅人的“吸粉”能力會逐漸蒼白。正因如此,“網紅”需要通過對自己的深度打造與重塑以及尋求必要的資源策應來鞏固與延長自己的職業周期。
首先,“網紅”走紅的基礎是特定的粉絲群體,因此,“網紅”要紅得持久,必須具備持續穩定的內容創造能力。其次,隨著“網紅”市場的規模化,“網紅”面對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因此,有必要選擇與平臺公司的合作以規避成長中的風險。第三,基于“網紅”具有速成性特征,為了克服因快育速成所出現的營養不良以及后力不濟的短板,“網紅”應當尋找與開辟可以落地的IP(知識產權)路徑,即創建自有品牌,建立穩固的商業模式。最后,“網紅”是內容制造者,但更應是健康文化的發布者與守衛者,尋求與主流價值觀的契合應當是“網紅”在道德與節操上的修為。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王興全:網絡文明的構建是一項社會工程】
上海社科院信息所知識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員王興全指出,濫用直言權利和忽視自律責任,是“惡意回帖”的根源。從責任缺失過渡到責任身份的意識,是網絡空間從混沌到秩序的一種自發治理機制。如果任由網絡語言暴力泛濫,個人理性的聲音和訴求將被惡語湮沒,虛擬權利和現實權利都將無從談起。在要求個人責任和社會文明的同時,應該看到網絡文明的構建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一些“惡意回帖”產生于“不善意發帖”者的刺激和誘導,一些社會化媒體和推手為了短期的“人氣”,放棄了嚴肅媒體和媒體人的準則,在“惡意回帖”潮中煽風點火。這些都需要自律約束和規制整治。另外,大量的“不善意回帖”是對爭議性公共決策的揶揄批評。在決策溝通不暢或溝通不足的情況下,人們會過度解讀決策的負面效應,夸大可能產生的小概率事件,因而有些“不善意回帖”實際是不符合行為理性的認知理性。決策者可以在寬容對待和尊重訴求的基礎上,完善對話機制并化解矛盾,將其作為提高決策科學性的契機和動力,以求對“不善意回帖”的標本兼治。
摘編自《文匯報》
【厲以寧:農村新氣象和農民創業熱:為人力資源理論增添新內容】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資深教授厲以寧表示,農村土地確權以后,土地流轉大大加速。一些農民在外地務工多年,學會了經營管理,有了技術,積蓄了資金,為了求得進一步發展而回鄉創業。他們珍惜自己的承包地,還通過轉包、租賃等方式,決心辦好家庭農場,從事種植業、養殖業、果樹業,并不斷擴大規模。還有一些農民有手藝,有專門技巧,或善于經商。他們把自己名下的承包地轉租出去,一心一意撲在外出經商上。他們是當前中國的另一類創業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力資源的流動數量和流動速度是世界罕見的,因此研究農村與城市之間人力資源的雙向流動成為中國特色經濟學的重要內容。人力資源流動是提升人力資源質量的重要條件,因為人力資源流動意味著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創業機會在等待著各種專業人才、技術工人,這也鼓勵更多的勞動者去深造、學習,以適應市場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看,人力資源流動性強,表明人力資源中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如果缺乏流動性,則表明人力資源的潛力可能接近于枯竭。
摘編自《人民日報》
【方晉:推進改革需補三個短板】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方晉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過去已經兩年多時間,各項改革措施不斷出臺,但總體上推進速度和實施的效果似乎不盡如人意。根據“木桶原理”,一個木桶裝水的容量,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我們知道,補短板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但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推進改革可能也需要補短板。一、補認識的短板。“知識信念行動”理論告訴我們,人首先要認識上發生轉變,才會有態度的轉變,進而帶來行為的轉變。只有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人們才有可能支持并參與改革。改革開放前,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二、補能力的短板。和過去相比,改革的難度、復雜性以及外部約束都在上升,如“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都是全新的挑戰。如果說過去我們還可以“摸著石頭過河”,但在改革進入深水區之后,石頭已經摸不到了。三、補激勵的短板。改革本身是一件難度很大、風險也很大的事業,面臨著陳舊觀念的束縛和固有利益格局的阻礙,歷史上著名的改革者如商鞅、王安石、張居正的經歷就是明證。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人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翟清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與鞏固推動了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翟清華指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與鞏固推動了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鴉片戰爭后的百年歷史,中國人民面臨著列強的欺凌,國家面臨著帝國主義的瓜分,人民的反抗在昏庸無能的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統治下被扼殺了,民族意識淡漠了,民族精神在屈辱和黑暗中飽受壓抑,踽踽前行。抗日戰爭,國難當頭,國家命運牽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人民覺醒了,民族意識增強了,愛國主義高漲了。中華兒女,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各黨派捐棄前嫌,各民族攜起手來,緊密團結,徹底改變了近百年來一盤散沙的無組織局面。在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在抗戰的大潮中,各族人民群眾提高了覺悟,各階級階層增強了民族責任心,中國軍人在血與火的洗禮中更鍛造了對民族的忠誠。根植于血脈之中的民族認同意識在廣大的中國人民心中覺醒著、激蕩著、迸發著。毛澤東說:“這個戰爭促進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的程度,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的斗爭沒有一次比得上的。”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進行的偉大抗日戰爭,喚醒了東方睡獅,重塑了民族意識,鑄就了共御外侮的民族團結。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