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大學教育、馬克思主義、執法司法、服務業、文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胡海巖:只有人民滿意才能稱得上世界一流大學】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胡海巖表示,不少人試圖用世界大學排行榜或文獻計量工具來界定世界一流大學,并以此衡量中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距離,這無疑是片面的。近年來,一些中國大學的論文數量持續飆升、專利授權數量大幅增長,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上進步很快。中國大學經過十幾年的高速發展之后,需要步入內涵發展、特色發展的新階段。但如果片面追求大學的綜合性和研究型,盲目拓展學科專業而忽視學術質量,盲目承攬研究項目而把學生視作勞力,則無疑會弱化大學的第一功能,甚至逐漸喪失大學的生存根基。中國大學要走向世界一流,既要與世界名校同臺競爭,又要避免片面追求“國際化”,要對各種大學排名、量化指標有客觀理性的認識。只有讓人民滿意,才能稱得上世界一流。
摘編自《人民日報》
【韓震: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里的文字游戲】
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韓震指出,解決“馬克思主義在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的問題,就要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核心要解決好為什么人的問題”。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和理論探索,是為了人民大眾豐富精神世界和提高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水平,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還是為了少數人自我欣賞、自我陶醉的文字堆砌和智力游戲?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和階級性都證明,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里的文字游戲,也不是戴著睡帽的頭腦中的風暴,而是源于人民群眾社會實踐的時代性的理論總結和概括。我們不能僅僅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新詞向大眾的頭腦里塞一些概念、命題和學說,或把一些理論概念轉換成漢語就萬事大吉,我們還必須解決理論為了誰的問題。
摘編自《北京日報》
【吳平:執法司法聯動打出生態保護齊抓共管的“組合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吳平指出,執法與司法之間的斷層往往導致執法部門面對環境污染犯罪時單打獨斗、勢單力薄,使得某些本應受到刑法制裁的犯罪嫌疑人逃脫法網。強化執法與司法聯動,打出生態保護齊抓共管的“組合拳”。一要明確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的法律依據。二要嚴格落實違法犯罪線索移送制度,杜絕“以罰代刑”。三要健全案件移送監督制度。四要進一步完善環保公益訴訟,依法支持社會公益組織監督和懲罰企業非法排污。探索設立環保公益基金,將公益訴訟中民事賠償和刑事案件中的罰金納入公共性環保專用基金。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李佳欣:服務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創新】
李佳欣認為,現代服務業大多數根植于對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的熟練應用之中,因此促進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與產業融合,將具有市場潛力的科學技術產業化,形成新的服務與產業形態,將會極大地促進我省服務業發展。一方面要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以加強“微笑曲線”兩端高附加值環節為著力點,整合優化全產業鏈,鼓勵企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提升服務企業價值創造能力和技術含量。重點發展設計研發、管理咨詢、商標專利、法律咨詢和現代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另一方面要緊緊抓住我省具有明顯優勢的生活性服務業的創新空間,深入發掘我省健康、教育、養老、旅游等服務業的優勢潛力,改造傳統服務業使其煥發新的生機。
摘編自《吉林日報》
【沈凌:巧妙運用文化的“世界語言”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沈凌撰文指出,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經基本實現了經濟“走出去”,但是我們在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還面臨著諸多的瓶頸和挑戰。我們要用好世界共通的一些“文化語言”。因此,在文化交流中,也需要研究不同文化之間共同和共通之處,用文化的“世界語言”來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大部分西方人最先接觸的中國文化可能就是中國的美食,現在中餐館在各個國家也受到當地人的追捧。我們又何嘗不能以美食的交流為途徑,同時在交流中加入中國文字、中國民樂等中國元素,逐步讓更多的中國文化滲透到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去。要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首先要讓人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因此,從易于接受的文化形態和語言表述出發,不失為一個事半功倍的好辦法。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