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秋分習俗
1、秋祭月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2、吃秋菜
在嶺南地區,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3、放風箏
秋分時節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甚至大人們也樂在其中。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瞇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大的風箏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場上有賣風箏的,多比較小,適宜于小孩子們玩耍,而大多數還是自己糊的,較大,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
4、豎蛋
中國民間還有秋分豎蛋的習俗。為什么在秋分這一天雞蛋容易立起來呢?網絡上流傳著這樣的說法:一是秋分是南北半球晝夜平分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日公轉的軌道平面處于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二是秋分正值秋季的中間,不冷不熱,人心舒暢,動作利索,也易于豎蛋成功。
豎蛋的玩法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 “秋分到,蛋兒俏”,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