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劉尚希:整個社會科學思維還停留在牛頓時代

2016-10-17 19:51 來源:新華網  我有話說
2016-10-17 19:51:16來源:新華網作者:責任編輯:趙偉露

  作者: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劉尚希

  現在所謂的科學思維、科學標準、科學方法都是以牛頓時代訂立的力學理論為基礎的,包括現在的社會科學。人類社會發展到這個時期,原本的思維已經不適用于現實。

  近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5年第一季度)召開,劉尚希發表了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我們現在一談宏觀調控,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讓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去替代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尤其是在遇到風險或經濟下行時,市場的作用越來越弱,政府一著急,就會那么干。其實那樣往往會產生一些擠出效應,而不是擠入效應。擠出效應可能會帶來后遺癥,就像治病一樣,下猛藥從表面上看是把病控制住了,但說不定同時也損害了人體內在的一些機能,反而不利于長期的康復,帶來新的問題。所以,財政應當考慮怎樣增強而不是減弱市場的作用。

  現在流行的理論總是在政府和市場之間搖擺,或者把政府和市場這兩只手看成是對立關系,而不是分工合作的關系。要么就是批評政府干得太多,妨礙了市場,應該讓市場多干;要么就是批評市場帶來了很多問題,政府發揮作用不夠。總是兩邊搖擺,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就永遠沒法理順。所以,應該從更高的層面來看,把這兩只“手”看成人的左右手,協調統一起來并形成合力,而不是在二者之間糾結。當然,這需要在理論方面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因為現在流行的經濟理論已經很難適應現實發展的需要。

  財政政策不僅是經濟政策也是社會政策,我們不要單從競爭視角來看,還應該從整體角度來看。我想講這么幾點:

  第一,財政有兩大目標,一是效率目標,二是公平目標。過去我們僅僅從經濟邏輯分析財政,所以更注重效率這一經濟目標,雖然有時也考慮到社會目標,但并沒有真正把公平和效率放在一起進行考慮。我們真正應該做的,不只是簡單地兼顧效率和公平,而是把兩者融合起來。

  這個問題其實很糾結,因為過去流行的理論告訴我們:如果要追求效率,毫無疑問就會有損公平;而要追求公平,就會有損效率,兩者是魚和熊掌難以兼得,總有損失,要么損失公平,要么損失效率。其實,這是思維方式的問題,這種糾結是我們自己造成的,而不是事物本身造成的。我認為,效率和公平自然能夠融合,并非相互排斥、得此失彼,關鍵在于怎么調整理論思維的范式和分析的框架。從財政來說,要把公平和效率融合在一起,經濟社會才能健康發展。所以,我有個比喻,公平和效率就像人的兩條腿一樣,不能說左腿兼顧右腿,也不能說右腿兼顧右腿,否則,那就是“瘸子”了。

  第二,財政有兩大作用。已有的理論是從經濟學角度講的,但是我認為可以從另一方面考慮財政的兩大作用:基礎性作用和工具性作用。基礎性作用是從國家治理層面考慮的,更多具有整體系統性和長遠性,不能只著眼于短期;而工具性作用是從政策層面考慮的,往往著眼于短期。我們現在對財政的工具性作用討論得比較多,而對財政基礎性作用研究得不多。

  基礎性作用就涉及到國家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經濟、社會、政治、生態、文明,不僅僅是短期的事情,也不僅僅是經濟的事情,而是系統性、全方位的問題。凱恩斯的分析框架就是一種短期的、靜態的分析,一般用于解釋財政的工具性作用,但很難解釋長期性或整體性的問題。現在,大家也感覺到這個框架越來越有局限性,但由于還沒有創造出新的框架來替代它,所以沒辦法,只好繼續用舊的。我們的實踐進展很快,但理論創新卻沒有跟上。

  嚴格說來,整個社會科學思維不僅僅是停留在凱恩斯時代,更是停留在200多年以前牛頓的時代,因為現在所謂的科學思維、科學標準、科學方法都是以牛頓時代訂立的力學理論為基礎的,社會科學稱為科學也是從牛頓的定義演變過來的。人類社會發展到這個時期,社會科學的思維已經不適用于現實。

  現在,一涉及到經濟問題我們就談宏觀調控,但這屬于短期性、應急性的思維,而不是治理的思維。根據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們不能放棄宏觀調控,但還需要創新,因為僅靠宏觀調控已經解決不了問題,還得更加強調經濟治理,從整體角度來考慮問題。只有這樣,我們的經濟才可持續,結構調整才可能真正收到成效。因為宏觀調控會不由自主地強調政府這只手的作用,有的時候會產生擠出效應而不是擠入效應,盡管從眼前、從短期來看可能增長是穩住了,但是從長期來看,卻可能會帶來新的問題。所以,比起調控角度來說,我們更多要從治理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包括經濟治理、社會治理和政府治理。

  第三,財政的兩大平衡。這里的平衡并不是收支平衡,也不是橫向或縱向平衡,而是風險平衡。比如,我們現在面臨最大、最突出的三個風險就是經濟風險、社會風險和環境風險。具體來說,就是經濟下行的壓力,老百姓改善民生的越來越大的訴求,以及霧霾等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治理這些風險,都需要政府投資,如何平衡,是個大問題。

  盡管財政規模已經達到17萬億,但是面對凸顯的這三大風險,財力畢竟有限,那么錢該怎么花,怎么在三者之間找平衡?這就是一個難題,需要新的理論支撐。但是,我們現在面臨著風險的“新常態”,過去傳統的支付結構的分析有很大局限性,沒法平衡這三大風險,因為經濟風險、社會風險和環境風險是可以轉化的。財政首先要把它們隔離,就像打仗似的分別包圍,別讓它們連在一起,否則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風險就會相互疊加、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然后變成更大的系統性風險——公共風險。

  公共風險和財政風險之間需要平衡,因為財政要治理和化解這些風險,弄不好就會擴大財政自身的風險。因為,財政自身也有不確定性,并不是有預期收入就一定能完成,也有可能完不成,那就會進一步擴大財政赤字,擴大財政風險,到了一定程度又會轉化成公共風險。澳門就是前車之鑒,去挽救經濟危機,結果弄出財政危機,引發一系列經濟社會的問題。所以,財政風險和公共風險之間要有一個平衡,不能無視財政的能力、一味要求財政發揮工具性的作用。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說財政赤字率沒有到3%,完全有空間,我們債務率50%左右,還可以擴大,說財政政策可以更加積極。我對這個觀點持保留看法,因為財政赤字就像氫氣球,即使不控制,它自己也會飄上去;赤字率要是上升了,就是逆水行舟,很難降下來。你看日本和美國赤字,能輕而易舉降下去嗎?很難。

  所以,財政風險和公共的風險要考慮到平衡,不能一味的考慮財政,不考慮經濟社會的風險,但是也不能只考慮經濟問題,而是要平衡。現在是風險社會,風險實際上就是權衡和選擇,我們無法逃避。

  第四,財政應是兩級分權。我認為,財政體制應該從兩個層面構建,一個是國家層面,一個是地方層面,不能按照中央、省、市、縣、鄉五級政府考慮財政體制,應該分開。因為,我們國家是兩級治理,不能混同于五級政府,它們是兩個概念。我國的國家公共權力并不是在五級政府之間均勻劃分,而是在兩級(中央和地方)之間劃分,立法權、司法權、征稅權都是如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過去從五級政府角度考慮財政體制,就屬于嚴重的誤區。過去一說稅不夠分,那就扁平化,變成三級,這樣的思路本身邏輯就有問題,政府級數和治理級數應該是兩碼事。省、市、縣、鄉四級政府,同屬地方治理范疇,應該歸于同一個層面來考慮,而不要都提升到整個國家治理的角度。

  講財政體制可能就講到事權、財權,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權——產權。我們是國有制國家,很多東西是國家所有,國家所有是一個籠統概念,到底中央政府所有還是地方政府所有?憲法規定所有權只有一個,民產就是國務院代表,軍產是國務院和軍委代表,但是實際運行中產權幾乎是各級政府都有,并沒有明確界定。公共產權、國有資產帶來的收益,在中央和地方之間應該怎么分配,并沒有納入現有財政體制框架之內。我們一談財政體制就是分稅制,卻把最大的國情——公有制忘掉了,實際上這是一個基礎性問題。

  過去認為,只有私人所有制才能搞市場經濟,而公有制不能,但實踐證明這個理論破產了。但是在這里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就是所有制和市場經濟之間應當有一個銜接的橋梁——產權制度。我們現在的實踐中,產權制度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我認為這與沒有構建起產權理論有關。現在的產權理論都以私有制為基礎,并沒有公有制基礎上的產權理論,而產權和所有權又是兩個概念,比如他物權、自物權都是產權,但是所有權呢?只有自物權才是產權,他物權不是我的東西,怎么是所有權呢?所有權就是占有和排斥。

  現在無論是私有制也好,公有制也好,要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必須有一個產權制度。產權制度和所有制不是一碼事,應該是在所有權的基礎上分解、分化、延伸出來的。但是,我們現在并沒有在公有制基礎上真正建立起產權理論和產權制度,這就導致了一個基本的問題——中央與地方之間只有分稅沒有分產。

  并不是說要在中央和地方之間劃分所有權,但產權是可以劃分的,這實際上還與土地財政的問題連在一起。我們老是在批評土地財政,但是基礎性的問題沒有解決,一樣征用農民土地變成國有土地,收益是誰的?按道理說是國務院而不是地方政府,但為什么地方政府用了呢?在原來的計劃經濟條件下,很多東西我們說是國家所有、分級管理,而現在分級管理現在變成了分級所有,所有制不是在變形嗎?這屬于一種基礎性的制度安排,需要進一步深化討論。

  從財政體制角度來講,除了分稅還有一個分產的角度,這個報告里面也點到了土地出讓金的問題,我感覺這點非常好。這些都是重大的理論問題,都要根據我們國家的實踐去創新,西方那套理論無法全面解釋我國的現實,也無法指導我國的未來發展。

[責任編輯:趙偉露]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