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
【本課主題】
鄉賢文化堅持核心價值觀的愛國
【主講嘉賓】
胡彬彬,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湖南省政協第十一屆常委。他被形象地稱為“村長教授”,他花了三十年的時間,把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推向了國家文化保護戰略,同時把中國村落文化研究引入國家人文學科領域。
【文字實錄】
按傳統的儒學歸納,中國傳統村落可以說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文理想最具基礎性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個人理想的層層遞進,反映了家、宗族與國之間的同質聯系。這種精神的傳承,自然就離不開鄉賢的努力。
鄉賢有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地域性和地方性。大多數的鄉賢一輩子都在某個區域的鄉村生活,對于當地的貢獻功不可沒。鄉賢的愛國,實際上都始于愛家鄉。張之洞曾引用《尚書》說:“愛其土物,乃能愛其鄉土,愛其本國,如此則為存心良善,方能聽受祖考之訓。是知必愛國、敬祖,其心乃為善;若反是,則為不善也。”清末,許多鄉賢參與到地方志的編撰當中來,無一不以這種“家國同構”的觀念教育鄉人。《南金鄉土志》詳細地論述了“愛國始于愛鄉,愛鄉始于愛家,愛家始于愛身”這樣一層邏輯關系:
“中華自立國以來,除殘虐時代而外,吾先民未有不愛其國者。惟立愛自親始。愛家必先愛身,愛國必先愛鄉。眷懷桑梓,萬眾一心,大同之景象迄今猶可想見。所惜者,世風變遷,人不古若。今或有于鄉之所可愛。與鄉之所當愛,以及鄉之所同愛。鄉之所獨愛者,習焉而不見,惜然而不知。以故瞻顧流連,保持護惜之天真,遂淚沒焉而不復發露。有如華屋良田,其家非易致矣。傳及昏愚之子孫,往往淡而視之而不縈心。又如祖創父守,其業至難成矣。傳及昏愚之子孫,往往浪以擲之而不介意。不知愛家,何由愛鄉?不知愛鄉,何由愛國?是皆失于教育之故也。”
加強鄉人對于本鄉本土各種風土人情、文化歷史、地理物產等內容的熟悉,可使鄉人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的家鄉,進而達到愛國的最終目的。這一時期的幾乎所有鄉土類型的志書,其編撰的宗旨都在于此。貴州《安南縣鄉土志三編》說:“國家為鄉土之集體,鄉土猶國家之細胞,欲引起兒童愛國心,必自鄉土志始。”四川《蒲江縣鄉土志》說:“國,積鄉土而成,愛鄉土即愛國之嚆矢。”河北《贊皇縣鄉土志》:“中國維新,振興學校。宗旨教人,愛國為要。愛國之道,始自一鄉。”諸如此類,不能一一列舉。這種觀念不是某個地方的特例,而是遍及全國。
可以說,在中國的傳統鄉賢文化中,“愛國”是其最終的落腳點。敬祖先,重鄉土,愛桑梓,培育鄉土觀念,成為族人、鄉人、國人增強凝聚力的一種方式。因此,在這樣一種傳統文化的氛圍中,走出的不僅僅是一代代、一個個的舉人、秀才,更是無數的將相棟梁,他們被鄉賢文化所熏陶、所滋養而成長起來,由村落之所最終走向國家之殿,并最終以其豐功偉績而受到萬世敬仰。
當代大學者季羨林先生,出生于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官莊村,對于康莊鎮來說,季老無疑是當地最有名的鄉賢。盡管他在故鄉僅僅生活了短短的六年,但始終眷戀著故土。1994年,季老獲得了北京大學特別貢獻獎,在獎金沒有領到手,數目也不知是多少的情況下,季老捐給官莊村一萬元人民幣,用來發展教育事業。他也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家鄉修路積極籌款。他在國內外的大城市里住了幾十年,但心里割舍不下的仍是自己故鄉的普通小村。愛家鄉的人才會愛國家,季老以愛家鄉為基礎,進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研究傾注了濃濃深情。季老既沒有家學淵源,也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從一個普通農家子弟走上了學術巔峰,與他的家國情懷不無關系。
盡管不是所有的傳統村落中,都走出了類似于季老這樣影響中國社會的重要人物,但是,那些村落里的普普通通的鄉賢,通過自己言行的感召,同樣為當地社會貢獻了力量。他們默默地服務社會,造福家鄉或者家人,間接也就在為國家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