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楊柳(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
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支撐。市場經濟以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交換為基礎,是建立在多種多樣、錯綜復雜信用關系上的經濟。交換雙方信守約定,可以降低交易費用、減少風險,活躍國民經濟。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是供需有效銜接的重要保障,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堅實基礎,是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使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環節的參與者方便快捷地獲取交易各方的真實信息,防范不誠信行為,對促進國民經濟循環高效暢通、提高整個國民經濟運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社會信用的缺失不僅會妨礙經濟正常運行,嚴重時還可能導致金融、經濟危機,造成整體經濟的混亂、衰退。
近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和成效。在信用信息基礎設施方面,截至2022年底,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已歸集1.6億經營主體信用信息超過730億條,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已聯通31個省級節點、160多個地方融資信用服務平臺,2.2萬家金融機構入駐。在信用監管方面,按照依法依規、改革創新、協同共治的基本原則,以加強分級分類監管為著力點,創新監管理念、監管制度和監管方式,建立健全貫穿經營主體全生命周期,銜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監管環節的新型監管機制,不斷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在以信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借助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和政務信息公開、數據開放,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行政審批、市場監管等領域不斷推出創新舉措。這些實踐進展為推動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促進了理論探索和學術研究。
同時也要看到,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工作。與黨中央要求、與人民群眾期待相比,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還有一定差距,如社會誠信意識需要進一步增強、社會信用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信用經濟研究滯后于實踐探索等。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優化營商環境。”這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明確了目標任務,對加強信用經濟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信用經濟研究,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推動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相輔相成、互促共進。
在理論研究方面,可加強契約理論研究,助力更好規范微觀主體的經濟行為、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更好推動信用體系建設;加強信用信息共享理論研究,更好發揮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作用,充分釋放數據在統籌推進公共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加快信用信息共享步伐、構建信用信息網絡等方面的價值,助力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加強協同治理理論研究,理清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各參與主體的關系,推動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市場與社會協同聯動。
在實踐探索方面,可圍繞信用經濟助力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研究運用信用手段釋放消費潛力,強化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方面的誠信要求,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可控水平,充分發揮信用在金融風險識別、監測、管理、處置等環節的作用,以健全的信用機制暢通國內大循環。圍繞在法治軌道上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深入研究加強法治政府、誠信政府建設,推動完善社會信用方面的法律體系,建立健全信用承諾、信用評價、信用分級分類監管、信用激勵懲戒、信用修復等制度,完善信用標準體系,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圍繞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入研究如何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征信市場積極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組織協調、示范引領、監督管理作用,形成共同推進的合力。圍繞解決制約經濟社會運行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深入研究創新信用貸款應用場景,讓守信經營主體便利獲貸、降本增效,助力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推進質量和品牌信用建設,擴大國內市場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