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習近平文化思想、“兩個結合”、服務零售、生態文明建設、絲路精神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陶文昭、楊建宇:習近平文化思想標注文化建設規律認識的新高度】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陶文昭,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楊建宇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文化工作理論和實踐的探索中,正本清源、守正創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在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上達到了新高度,形成并明確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詳細來看,在黨的十八大召開之際,我們在文化工作方面面臨復雜的形勢。這一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召開了一系列重要會議,出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比如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路徑方向。黨的十九大標志著中國進入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這一時期,以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基軸,文化工作全面發力、整體推進。在制度保障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優勢,擘畫了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在擘畫藍圖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并對如何實現主要目標作出具體要求,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推動建成文化強國提供了可行方案。此外,“兩個結合”被提出,作為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黨的二十大報告又明確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可見,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摘編自《北京日報》
【王南湜:“兩個結合”是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王南湜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兩個結合”作為必由之路,具有客觀上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這種可能性在于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尤其是從哲學本體論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存在著深刻的契合性。其次,必由之路則意味著選擇這一道路具有必然性,走這條路是由客觀規律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在一百多年的反復探索和實踐中實現的。作為科學真理的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一方面給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向現代轉化的機遇,另一方面也為馬克思主義在歷史悠久的東方大國扎根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正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扎根,不斷中國化時代化,產生新的理論成果,深刻影響了中華文明發展形態,才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讓我們掌握了思想文化上的主動,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論、制度。通過我國的種種理論成果和實踐成就來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具有廣闊發展前景,所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也必將茁壯成長,日益展現出旺盛生命力,對人類文明進程產生深遠影響。
摘編自《人民日報》
【夏杰長、劉奕:釋放服務零售巨大增長潛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夏杰長、服務經濟與互聯網發展研究室主任劉奕指出,當前,服務消費在我國消費市場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經濟發展不容忽視的領域。其中,服務零售業涉及行業種類多、輻射帶動效應大,既有利于促進服務業商流、物流、信息流低成本、高效率流動,也在收集與傳遞市場信息、承擔和分散各主體風險、提升服務供給質量、提供第三方服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服務零售呈現四方面發展趨勢。一是服務零售需求規模持續擴大。二是服務零售供給質量不斷提升。三是服務零售領域新職業不斷涌現。四是商品零售和服務零售融合趨勢更加明顯。由此可見,服務零售不僅具有零售流通活動的一般功能,也在供給升級、消費擴容、行業創新和社會就業等方面體現出了重要的帶動效應,未來有望成為我國經濟新引擎。為此,應從以下方面著手,進一步發揮服務零售促進服務消費潛能釋放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應發揮服務零售暢通供需的功能,不斷豐富服務消費業態。在推進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的同時,應發揮服務零售商連接市場、挖掘需求的功能,為眾多小眾、低頻的新興服務業態集聚消費者,培育個性化服務市場。另一方面,應支持傳統服務零售商數字化轉型,擴大智能化商業基礎設施和數字科技應用范圍。以此適應消費線上化的趨勢,提升服務零售行業的線上化率。
摘編自《經濟日報》
【張衛東、楊洋:奮力繪就美麗中國新畫卷】
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研究員張衛東、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楊洋認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成就舉世矚目,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顯著標志,也進一步為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一是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二是要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三是要加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力度。四是要更加自覺促進綠色低碳發展。五是要加快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通過以上舉措,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不斷開創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摘編自《光明日報》
【趙磊:弘揚絲路精神,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趙磊表示,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唯有互聯互通、命運與共才能幫助人類戰勝各種風險挑戰、擁抱美好未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不僅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也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珍視的文明資產。首先,和平合作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前提。“一帶一路”致力于通過和平合作方式解決發展難點、治理痛點,尋求共同發展。10年間,中國與共建國家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幫助近4000萬人擺脫貧困。其次,開放包容是“一帶一路”的顯著特征。開放包容意味著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共建國家的合唱。這一倡議以自愿為基礎,以共識為紐帶,堅持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著辦,不打地緣博弈小算盤,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反對搞針對特定國家的陣營化和排他性小圈子,一切坦坦蕩蕩,努力打造全球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再次,互學互鑒是“一帶一路”的鮮明底色。在國內,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區域國別學等諸多一級學科建設,“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等開放型交流合作機制先后設立。在國際上,既做好“一帶一路”的事情,也要講好“一帶一路”的故事,切實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最后,互利共贏是“一帶一路”的崇高目標。互利共贏不是“你輸我贏”,是大家添磚加瓦共同營造共贏新生態,不僅要共享成果,也要共擔風險。目前,健康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創新絲綢之路等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國際合作空間更加廣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于中國,但成果屬于世界。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