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全人類共同價值、黃河文化、新型工業化、城市能級提升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林:全人類共同價值是國際法治進步的價值觀引領】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林指出,從宏觀法治視角看,全人類共同價值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引領和推動當代人類法治文明和國際法治進步發揮重要作用。首先,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集成性的國際法治理論創新。全人類共同價值包括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六個核心價值,它們既相互獨立、各有側重,又密切聯系、有機統一,共同構成一個價值整體。從國際法治和全球治理視角看,和平與發展是人類社會對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價值追求,是國際法治進步的前提條件;公平與正義是人類社會構建良好國際秩序的共同價值理想,是國際法治發展的核心要素;民主與自由是人類社會尋求政治解放的根本價值支撐,是國際法治建設的政治基礎。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國際法治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提供了強大動力。其次,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形成具有統領性的國際法治價值共識。全人類共同價值居于基礎性、根本性和統領性的核心地位,對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國際良法促進全球善治、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更重要的價值地位和引領功能。再次,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建構規則性的國際法律制度。法治價值取向與法治價值規范相融合,法治價值追求與法治制度建構相統一,是全人類共同價值引領國際法治建設的重要特征。最后,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既是國際治理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也是國際法治進步的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將全人類共同價值作為價值目標和價值基礎。以全人類共同價值從整體上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國際法治發展,在良法善治的國際法治軌道上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民主法治方向發展。
摘編自《北京日報》
【張鳳蓮: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山東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鳳蓮表示,經過五千余年歷史長河的洗禮積淀,黃河已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認同并為之自豪的母親河,成為中華民族的符號和中華文明的象征。黃河文化蘊含著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凝聚著中華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新征程上科學把握黃河文化的精神特質,對于振奮中華民族精神、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具有重大意義。首先,黃河文化蘊含的根脈意識和大一統觀念,培育了中華民族國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愛國主義信念。其次,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承載了中華民族的苦難與輝煌,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滄桑巨變,而黃河文化則蘊含著自強不息、勇于斗爭的精神品格。正是在辛勤的農業耕作、在守護黃河安瀾、在保家衛國和維護民族統一等偉大實踐中,中華民族鍛造形成了自強不息、勇于斗爭的精神品格。此外,一部黃河文化發展史,就是一部黃河流域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黃河文化兼容并包、海納百川的特質,鑄就了中華民族“尚和合”“求大同”“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價值理念和民族秉性,凝聚形成了中華民族團結統一、愛好和平的偉大精神。新時代新征程,只有做好保護傳承、研究闡釋、轉化利用、對外傳播等大文章,推動黃河文化與時代同頻共振、代代賡續,才能持續發揮黃河文化的激勵凝聚作用,匯聚起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立:聚力實現新型工業化這個關鍵任務】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立認為,新型工業化承擔著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的重任,其廣度和深度將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進度和程度。必須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歷史契機,匯聚起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強大力量。一方面,要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開辟發展新賽道。我們不但要積極主動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環境、新機遇、新挑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努力在全球創新版圖和產業分工中占據更有利位置,創造豐富優質的物質財富;更要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走向,激發重大原始創新,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開辟更多能夠帶動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新賽道。另一方面,積極應對全球產業分工和大國博弈演化趨勢,塑造發展新格局。必須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持續推動產業結構深度轉型升級,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競爭中塑造新優勢、拓展新空間。與此同時,要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階段和要素稟賦變化情況,培育發展新動能。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產業體系、超大規模市場等顯著優勢,同時傳統的人口紅利逐漸式微、要素成本比較優勢減弱、資源環境約束趨緊,以往低成本復制擴張型產業發展道路難以為繼,推動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切換新路徑。推進新型工業化就是我國找到的適合新發展階段的發展路徑,將規模優勢與創新要素有機結合,將科技潛能和制度勢能轉化為產業動能,持續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實現發展動力轉換和效率提升,形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長效機制,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物質和技術條件支撐。
摘編自《學習時報》
【俞平:以數字技術賦能,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所俞平指出,當前,數字技術全面融入人類生產生活,也推動城市在數字化轉型、智慧化發展中不斷實現能級提升。這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部署了“一個優化、六個建設”城市工作重點任務,其中包括著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我們要抓住機遇,發揮數字技術對城市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推動城市能級不斷提升,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質生活的有機統一。一是加強創新引領。要深入推進數字技術與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推動金融、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和商貿、文旅、康養等生活性服務業數字化轉型。二是加強數字賦能。發揮好數字技術的強大賦能作用,能夠通過推動城市治理手段、模式、理念創新提升城市能級。要完善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推動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運維全過程各環節數據融通,推動城市體檢與城市更新數據賦能、業務聯動。三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只有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均衡化、優質化水平,才能讓城市發展在更好造福人民的同時不斷提升能級。為此,要以便民惠企為導向,推動數字技術與公共服務深度融合,推動政務服務從“能辦”向“好辦”轉變。四是促進合作共贏。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能夠增強中心城市的能級提升,進而帶動城市群創新發展。要促進城市間數字經濟交流合作,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優化布局,強化數據要素共享利用、數字服務普惠共享、數字治理高效協同。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