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思政課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科技創新、防止“內卷式”競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仲立新:思政課要以激發學生內生動力為核心】
上海教育報刊總社社長、總編輯仲立新指出,思政課實效性直接關系青少年價值觀塑造和國家長遠發展。內生動力是個體行為的內在引擎,學生自主性、勝任感和關聯感的滿足程度直接影響思政教育成效。因此,思政課要以激發學生內生動力為核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融入學生的意義世界和生命實踐,使他們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激活學生作為價值建構主體的內在動力系統,是提升思政課實效性的關鍵。借助自我決定理論視角,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克服自主性缺失,增強價值內化效果。當學生的學習不是由外部壓力驅動,而是由內在動力激發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容易在學生身上完成從接受到深思再到整合的內化過程,而不是只停留于表面接受狀態。二是提升勝任感,避免知行轉化脫節。思政課要讓學生克服知易行難的挫敗感,自我效能感持續增強,最終實現知行合一。三是強化關聯感,激發價值認同。思政課教師要科學運用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在場感”,激發學生形成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的心理機制。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李超、徐海東、曹清峰: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理論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超、徐海東、曹清峰指出,與十年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相比,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兩個轉向”的形勢判斷,錨定城市發展新方位。本次會議提出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2015—2024年,我國GDP超過萬億城市由10個增長到27個,城鎮化率由56.1%增長到67%,相應的城鎮常住人口也由7.7億增加到9.4億,城市發展和城鎮化正進入穩定發展期和存量提質增效階段。“兩個轉向”的形勢判斷,清晰地表明我國城市發展已進入關鍵時期,為新時代新征程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入貫徹本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必須堅持不懈從我國城市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汲取新營養,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理論體系,提出具有普遍適用性的中國方案。堅持黨對城市工作的全面領導,加快推進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堅持以內涵式發展為主線,加快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優化完善現代化城市體系,統籌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建設創新城市和智慧城市,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建設美麗城市和文明城市,打造生態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地。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成仁: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王成仁表示,科技創新是連接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把科學概念、設想等變成現實的過程。產業創新是為滿足產業發展需要而進行的創新活動,是將應用技術轉化為現實產品的過程。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本質上是打通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再到小試、中試、工程化和產業化的全鏈條,以高水平的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科技創新只有適應產業發展需要,才能更好體現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產業創新只有發揮好對科技創新的帶動作用,才能更高效地應用和迭代科技成果。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內生動力,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價值實現,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更好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融合步伐,既要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又要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充分發揮產業端對科技創新的引導作用。深度融合的基礎是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重點是解決好“兩低一缺”問題。“兩低”即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投入資金比例偏低、研發投入中的政府資金比例偏低。“一缺”即高水平、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型大學數量尚有不足。深度融合的關鍵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重點是優化制度環境。企業是研發投入的重要力量,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科技供給與產業需求才能實現“雙向奔赴”。深度融合的途徑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重點是消除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要改變以往科技與產業部門分割的狀態,促進“在科技成果上長產業、在產業發展中謀創新”的良性互動。
摘編自《經濟日報》
【李揚、王樹華:防止“內卷式”競爭是推動經濟行穩致遠的內在要求】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李揚、王樹華表示,當前,我國正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防止“內卷式”競爭既是破解發展難題的現實需要,也是推動經濟行穩致遠的內在要求。“內卷式”競爭一般是指經營主體為了維護自身市場地位或爭奪市場,不斷投入大量精力和資源,卻沒有帶來整體收益增長的惡性競爭現象。近年來,部分行業和企業深陷低價廝殺、同質化競爭等內耗困局,一些地方存在政策洼地比拼、產業盲目跟風及市場壁壘等情況。這些“內卷式”競爭現象在市場中不斷顯現,帶來廣泛負面影響。在微觀層面,低價惡性競爭往往迫使企業削減成本,這將導致產品質量下滑,陷入“劣幣驅逐良幣”困境,也會造成消費者權益受損。在中觀層面,無序競爭導致行業利潤率下降、企業生存空間被擠壓、產業鏈資金鏈循環不暢,這將嚴重削弱企業再生產與研發投入能力,進而對產業發展生態造成破壞。在宏觀層面,“內卷式”競爭導致社會創新活力受到抑制、資源錯配現象突出、市場淘汰機制失效,不可避免地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嚴重梗阻。防止“內卷式”競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應當深刻認識到,防止“內卷式”競爭絕非否定市場競爭,而是要堅決防止和整治那種破壞市場秩序、透支發展潛力的惡性競爭,其核心目標是引導經營主體在公平競爭原則下開展良性競爭,通過競爭實現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最終推動經濟在高質量發展軌道上穩健前行。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陳銳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