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中國式過馬路
不可否認,一些人的素質確實有問題,比如說:在倫敦奧運會上禁止中國記者照相等。然而,就過馬路問題一棺定論地否定中國人的整體素質,筆者認為是以偏概全,有失偏頗。難道這種行為僅僅就是國民素質不高造成的嗎?我看不見得,交通法的不完善也促使中國式過馬路的原因之一。
眾所周知,人行橫道的燈綠只有行人可以走,可是實際法規卻規定了燈綠時對方一側十字路口的機動車仍然可以右轉,這樣勢必會與過路的行人有交集,這時就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在短暫的綠燈時間里行人走到路中間要等待同樣有右轉彎權利的機動車,應該說右轉彎的機動車和行人搶一條道路。但如果行人等待機動車后人行橫道的綠燈變成了紅燈,行人應該怎么辦?繼續向前走?當然要走!這個時候機動車可以堂而皇之的享受向前行駛的綠色待遇,而行人呢?在馬路中間繼續等?我想不能。這是不是應該說也有紅綠燈的不合理,交通法的不完善?
“中國式過馬路”是規則失范的縮影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的習慣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比如有的人,在國內開車極為隨意,甚至把闖紅燈視為張揚個性的方式,甚至以不遵守交通規則為榮;而一旦到了國外,則變得小心謹慎,以至于比本國人還遵守規則。這種情況表明,人的這種兩面性,并不完全是個人素質的使然,而取決于所在的環境的影響。在很多人的頭腦中,有一種厚此薄彼的意識,自覺不自覺左右著自己的行動。以我的小侄女為例,她都知道在自己所在的小縣城亂扔垃圾沒有什么事,但到了大都市,看到整潔的街道和干凈的環境,自己就會主動收斂自己的行為。?“中國式過馬路”的可怕之處在于,這不是一種無意識無意,而是有意識的故意,在“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環境中,一些倫理和規則就會發生顛倒。
★中美過馬路對比
人民網駐美國記者任建民撰文對“中國式過馬路”發表看法,提出“‘美國式過馬路’還不如中國式,連和他人‘湊一起’的意識也沒有。”(2012年12月5日揚子晚報A19版)。
網上流行一個詞,叫做“中國式過馬路”,稱“中國式過馬路,就是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但有人寫文章指出,此現象絕非中國獨有,在美國,集體闖紅燈的現象也非常普遍。(2012年12月4日人民網報道)
人們批評“中國式過馬路”,其實并非完全是斥責中國人素質低下、缺乏規則意識,網友帶有戲謔的調侃,更多是在指責公共管理不到位、社會公平缺失等方面存在問題。聽到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才是健康積極的心態,言之鑿鑿、沾沾自喜稱“美國式過馬路不如我們”,這是五十步笑百步!這反映的恰恰是魯迅先生筆下批駁的“弱民心態”,只有阿Q才動不動和人家王胡比誰身上的虱子大呢。
★闖紅燈將作為“信用記錄”的一類,對每個人的生活產生切實的影響。這在國外也有先例可循。在德國,闖紅燈的人除了會被罰款,還會信用受損,第二年的保險費用也會相應上漲。同時,各種貸款也會被因此縮短還款時間,銀行或許還會提高闖紅燈者的貸款利率,不允許分期付款、延期支付,甚至可能停止提供貸款。
★在新加坡,主要公交車站附近都設有帶涼棚的過街天橋,不僅能夠遮風擋雨,也能夠遮擋日曬。老年人在過馬路時,可以刷卡,讓綠燈時間長一點。
????熱點面對面 | 華夏文明 |
![]() |
![]() |
![]() |
關于《旅游法》,你應該知道的那些事 | 養老金雙軌制并軌,何時才能趟過改革這條河? | 厘清路線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
![]() |
![]() |
![]() |
政府如何借扶持“國貨”彰顯文化自信 | 大學生就業如何實現逆市突圍? | 災難中凝聚強大的中國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