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 田寶江:讓我們回歸城市建設的理性和初衷
我們的城市到底需要怎樣的建筑呢?
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建筑,怎樣的建筑高度是合適的呢?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首先是,考慮樓房的功能,也就是說這個建筑是用來做住宅樓還是辦公樓還是酒店,不同的功能,其適宜的高度也有所不同。第二是,建筑所在的城市區域。這就要考慮建筑周邊的環境承載能力。第三是,土地價值,這往往是地產開發商最關注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樓建得越高就意味著更多的可售建筑面積,也就意味著更多的經濟收益,因此很多開發商受利益的驅動而愿意建造更高的建筑。在此情況下,政府也需要考慮在綜合評估地產商的合理盈利空間后,對樓房的高度進行適當的干預。第四是,要考慮城市景觀的要求。建筑的高度要與周邊的環境相協調、相適應,不能對城市特有環境如歷史風貌保護區域造成破壞。此外,高層建筑的建設還要考慮和滿足機場凈空、微波通道等技術限制和要求。
我們的城市管理者和設計者應該秉持怎樣的健康理念呢?
我認為應該是生態的、可持續的、人與環境和諧的理念。現在很多城市的建設都是大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這種理念和思維亟須轉型。現在的城市建設更多地應該引入低碳環保的理念。讓城市建筑有文化的底蘊和內涵,符合地域文化的傳統,成為舒適的生活、工作場所。也就是說,城市建設最終要“以人為本”,城市應該讓生活更美好。
建設世界第一高樓沒有什么實在的意義,因為第一的高度是很容易被刷新、被超越的。一個城市唯一不能被超越和抄襲的是這個城市內在的特色。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讓我們回歸城市建設的理性和初衷,為居民建設生態、宜居、具有歸屬感和自豪感的生活環境,讓城市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詳細】
歡迎關注【光明網理論動態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