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架飛機的航班計劃都預先排好,周旋余地不大。前一航班出現任何疏漏都可能引發后續航班的連鎖反應,越到后面延誤時間越長。一次由天氣原因造成的一地或兩地大面積航班延誤,需要三天或更多的時間才能全部調整歸位。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的是,國內民航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比發達國家差很多。即使在起飛前的安全檢查中,有時也會出現維修零件“航材”不夠,需要另外調配的情況。
★ 中國航空學會理事吳桐水則提出了人員的短板問題。一旦出現特殊天氣或飛機故障,就會出現一線工作人員難以銜接的情況,繼而帶來連鎖反應。
★ 除此以外,專家認為,航班延誤背后也有空域管理不科學的問題。多個業內人士表示,新建機場、不限起飛等措施并不能治本。這好比擴大了馬路的進出口,但是沒有增加車道,堵車情況自然無法緩解。航班延誤最終解決辦法應是增加民航空域的比例。但這需要多個部門的協調,僅靠民航是無法實現的。
★ 民航現有的體制,被分割給4個不同的“婆婆”管理。有行業內人士認為,空管局出臺的“不限飛”政策,把航班趕到“天上排隊”,是“只掃自家門前雪”的做法。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教授指出,要結束航班延誤的局面,必須搭建起統一聯動平臺,為系統整體聯動運轉而出力。在民航鏈條中,目前只有民航空管局有能力統一協調航班飛行問題,空管局作為民航局下屬單位,本身就承擔著政府公益職責,與作為企業的機場相比,更有力度來召集各個環節人員坐在一起,機場、航空公司更容易“聽話”。 (來源:光明日報)
歡迎關注【光明網理論動態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