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散灰霾 時不我待】
中國環境科學院副院長 柴發合
灰霾天形成的元兇——PM2.5來源渠道復雜,燃煤、機動車、揚塵都有貢獻,而且地區之間又有相互影響疊加的因素,光靠哪一個部門、哪一個地區、或者是哪一項減排措施,都不能有效解決灰霾的問題,必須多地區、多部門聯防聯治,共同打出一套組合拳,這也意味著,破解灰霾天的難題需要有一套全新的污染治理模式。
之所以要把目標定的稍微高一些,是因為我國的空氣質量已經等不起了。傳統發達國家的空氣問題都是依次出現,比如先有煤煙型污染,再有機動車污染,不同時期,治理的對象不同,但中國不一樣,煤煙型污染和機動車污染疊加出現,老百姓對環境質量改善的期待更迫切,必須走超常規的路徑。
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長 汪鍵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有35條措施,覆蓋了機動車污染治理、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減排考核等10個領域。這10個方面的措施都直指PM2.5等細顆粒物產生的根源,如果真正落實,就能在改善空氣質量的同時,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煤炭消費量控制等目標,可以說是一石多鳥。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前多次征求地方政府的意見,減排的目標也經過中央各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反復討論,可以說,最終的減排目標能否實現,對當地環境質量有怎樣的改善,甚至對地方經濟會有怎樣的影響,地方政府和中央部門都有過細致的思考。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總工程師 楊金田
要實現《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目標,會對地方經濟有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污染治理投入的增加對GDP增長有不小的拉動作用,另一方面,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肯定會造成一些地方的財政稅收下滑,影響區域經濟增速。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研究員 周大地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對地方發展是個很大的挑戰,特別是對那些過去以來煤炭消費量一直節節攀高的地區,因為那些地區的經濟增長方式就是靠資源和能源,現在不僅不能再靠能源支持,煤炭消費量還要降下來,這就必須要對經濟發展方式進行大調整。治理大氣污染是需要成本和付出代價的,比如用清潔能源替代煤炭,整個城市的運行成本都會提高,這是需要地方政府和民眾有所準備和考慮的,是全社會必須要承擔的成本。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詳細》》
????歡迎關注【光明網理論動態導讀】
9月13日 國內理論動態:推動"政府預算"向"公共預算"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