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一系列的情況和數據再次顯示,中國經濟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創新政策的引領下出現了積極的變化,也再次證明我們現在的政策是正確的、科學的。
國務院研究室信息司司長楊書兵:中國面臨著三重任務,一是穩增長,二是調結構,三是促改革。而這三個方面“必須協同推進,‘一個都不能少’”。中國目前所做的,更多的是從長計議,穩定政策,為調結構奠定有利環境,通過倒逼機制推動轉型升級。?
李克強總理提到的中國經濟提質增效的“第二季”將更精彩,是有根據的。首先,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建立了深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奠定了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其次,中國人口眾多,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市場需求極大。而且中國的內需市場可以梯度推進、輪番釋放,具有獨一無二的發展優勢。同時,中國體制改革勢不可擋,一定會繼續不斷地釋放改革紅利。
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市場是最大的戰略資源,中國擁有這個最大的資源,所以只要我們沿著改革開放這條路走下去,保持社會穩定,中國經濟再發展20年也是沒問題的。我們處于轉型升級階段,經濟要轉型升級,增速從高速‘換擋’為中高速,但是質量會更高,效益會更高,而且會以資源節約和環境改善為支撐,會以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為動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戰略研究部副研究員張茉楠:從6月份的“錢荒”開始,外界尤其是海外對中國經濟的負面言論較多,但這實際上是中國經濟“去杠桿化”的開始,雖然短期內對中國實體經濟有所影響,但卻是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必經途徑。
一系列政策形成了一套‘組合拳’,7月份以來中國經濟的‘趨勢性向好’,就是這一系列政策的結果。
著名經濟學家、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我相信中國經濟在未來20年保持8%甚至更高的增長速度,這個可能性很大。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詳細》》)
【專家激辯畢業生“蝸居”解決方案】
新聞背景
廣東省教育廳的數據顯示,2013年有超過65萬高校畢業生預期在該省就業。在北上廣等特大城市,城中村因其生活成本低廉、交通位置便利,成為大量尚在找工作的畢業生的首選落腳地。
專家解讀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蔡立輝:城中村違章違法建筑問題普遍存在,在中心城區高樓大廈的背后往往潛藏著大片雜亂、低矮、骯臟的村落景觀,較少受到城市規劃部門的有效管理和監督。光城中村私搭亂連的電線就是明顯的火災隱患,這幾年多次出現出租屋死人、城中村著火的新聞,早就敲響安全警鐘了。
城中村的租金、消費確實非常便宜,與未就業畢業生的經濟條件相適應,但城中村的房東們還沒有完全實現從“村民”到“市民”的過渡,城中村的粗放管理不適應真正意義上的城市管理標準和要求。
城中村是基層政府、街道、居委會的“空穴”,城中村房東自主管理、自主服務的意識較差。在城市擴張的過程中,城中村仍然停留在落后的農村狀態,沒有實現“人的城市化”。因此,畢業生們作為租客交的衛生費、管理費往往成了房東的收入,很多管理者沒有把這個錢用于公共衛生領域。
南方民間智庫專家委員會副主席彭澎:不少城中村道路和街道布局狹窄、曲折、不成系統,通常是屋與屋之間的空地、人走多了成為道路,四通八達難辨方向,容易發生搶劫和搶奪事件,搶劫者還容易輕易逃脫。再說一旦失火了,這種路消防車怎么進得去?
目前許多城市仍是以“村民自治”的辦法管理城中村,不少城中村內的治安都是由聯防隊員和保安負責,除非發生案件,否則警察一般都不會涉足城中村。
近年來,廣州市各級政府多次提出要治理城中村,但至今沒有找到較為徹底的解決方案,尤其是在如何解決城中村的安全問題上。村內治安防范的力量往往靠集體經濟的收入來解決,治安效果難保證。可以“蝸居”,也要尊嚴。
廣東社科院研究員鄭梓楨:城中村治理是城市管理、社會管理、社會建設的重要綜合課題,應該抓緊解決。特別是現在城中村里面租住了這么多的待業大學生,他們是未來城市建設大軍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部門更有必要加快動作。
專家激辯解決方案
南方民間智庫專家委員會副主席彭澎:應將未就業畢業生群體納入公租房、廉租房保障系統,如地方政府可考慮建設一些大學生公寓,為畢業兩年以內的大學生提供低廉、安全的居住環境,以較低的租金扶助他們度過就業過渡期,兩年后可提高房租或要求順利就業者遷出。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蔡立輝:除了部分家庭確實很貧困的畢業生之外,并非所有的畢業生都真正、迫切需要政府提供安置房,而且對比公租房和廉租房的主要保障對象,未就業大學生顯然不是這個社會最弱勢的群體。此外還涉及到社會管理的統籌問題和資源分配。未就業的畢業生往往喜歡到大城市找工作,但他們的檔案已經回到了生源地,究竟該由哪里的政府來提供住房服務呢?
(摘編自人民網 詳細》》)
歡迎關注【光明網理論動態導讀】
9月18日國內理論動態 專家激辯以房養老 北京擬試點以房助老?
9月17日國內理論動態 以房養老不可能成為中國主流的養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