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素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如古人提出的“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道德血液在我們這個泱泱大國流淌了數千年,中華民族養成了崇德向善的優良傳統。2012年,“最美”點亮中國,“最美媽媽”“最美教師”“最美司機”……一個個“最美”故事,成為推動社會前行的正能量。然而,“毒膠囊”“黃金大米”“高官不雅照”……一系列喪失道德良知的現象,也一次次觸痛人們的心靈。道德問題已經成為人們關注度很高的話題。
問題
道德失范現象為何多發
市場經濟的發展為社會帶來了巨大財富,但經濟利益至上的逐利特性,也誘發了消費主義、物質主義、拜金主義和極端利己主義的傳播與擴散,對一些人造成了腐蝕,使他們唯利是圖,只認錢、不講德,篤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甚至為一己之利,突破道德底線、挑戰法律權威。
道德教育怎么給力
古人云:“人無常心,習以成性;國無常俗,教則移風。”道德教化養成、道德失范治理,基礎在教育。只有抓好道德教育,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才能從根本上減少道德失范現象發生。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從倡導“五講四美三熱愛”到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到“道德模范”的評選表彰,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到提出“三個倡導”、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教育從來沒有停頓過。
懲戒力度如何加大
古話說,“嚴刑重典者成,弛法寬刑者敗”。治理道德失范行為,不能單純依賴道德教化和輿論譴責,關鍵還要依照法律法規,采取有效措施,對失德、敗德者進行懲戒約束,對違法犯罪者進行嚴厲打擊。
定紅線,明確行為禁區。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的失德行為,必須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多年來,酒駕行為的治理一直收效甚微,2011年5月明確“酒駕入刑”之后,兩年多來全國酒駕同比下降近40%,對社會的危害也大大減少。應進一步加強相關立法,修改完善相關法律,制定配套法規,將有關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為道德建設提供有力法律支撐。
道德治理如何長效化
健全法律法規構筑道德保障。社會良好道德的養成,需要每個人的內在自律,也需要外在的力量約束。特別是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全社會弘揚正氣、激濁揚清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在全社會建立一套完整的誠信體系,是治理失信行為的有效手段。經全國人大批準,我國將建立以公民身份證號碼和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摘編自《光明日報》)詳細》》
歡迎關注【光明網理論動態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