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近幾年,一走進復旦大學,鼙鼓急催的改革節奏便撲面而來。復旦改革,激情滲透持久理性,招生、學科設置、學術管理、人事制度、放權于院系……改革必有阻力,唯有懷抱責任、勇于探索,才能將改革進行到底。
通識教育有了“2.0版”
作為“通識教育”改革的試點校,復旦本科課程被劃分成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文理基礎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三大板塊。經過五六年建設,如今本科教學年的開課量達5650門次,其中通識類課程180多門,規模在30人以下的課程占54%以上——這都是國際上衡量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
多元化考核,以制度鼓勵“板凳甘坐十年冷”
“復旦有很強的基礎研究力量,又有一個寬松的考核環境,沒有了拼論文的焦慮,我就能把社會應用需求和基礎研究成果結合起來,自主組合團隊,用管用的人,做實在的事。”光纖研究中心賈波教授解釋“成功之道”。
“代表作”制度在文科院系試行兩年,有40多名教授、副教授候選人提出申請,1/3成功晉升。2012年,制度在全校推開。學者“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長線研究成果,開始發力,進入顯性收獲期。
探索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之道
在“2.0版規劃”中,教授、學生和學校各個群體都有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和滿足感,靠的是動了權力奶酪的學校決策體制改革。
中國大學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委管大事、抓長遠,校長獨立自主負責日常行政決策。只有充分發揮學術組織、群眾組織、各黨派的作用,構建好決策體系,才能讓學校治理走向制度化、規范化。(摘編自《人民日報》)詳細》》
歡迎關注【光明網理論動態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