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國企改革、經濟與環保的平衡、城市信仰、美國民主化的誘導性、民國初年的西式民主實驗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陳清泰:國有企業要改變“半政府工具,半市場主體”狀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副主任陳清泰指出,較長時期以來,我國處于以投資驅動、產業跟蹤為特征的經濟發展追趕期,具有明顯的政府主導經濟增長的“半市場經濟”特征。此時,國有企業作為政府調控經濟的工具、配置資源和推動經濟增長的抓手,始終處于“半政府工具,半市場主體”的狀態,政企分不開,也不能分。與此同時,政府對不同所有制企業有親有疏,實行差異化政策。客觀地講,這種體制大體適應了當時的發展階段,使我國用很短時間成功走過了經濟發展的追趕期。但是超越一定時限后,這種體制的弊端日益顯現。
(摘編自《北京日報》)詳細》》
【大衛·澤爾伯曼: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核心是經濟與環保的平衡】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農業與資源經濟系教授大衛·澤爾伯曼教授認為,中國目前面臨著嚴峻的環境挑戰,要破解這些難題,需要不斷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在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確保環境得到妥善保護。而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兩個前提條件,一是發展以生物能源為基礎的可再生能源,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平衡;二是加強教育,以更好的“人力資本”替代“有形資本”,實現科學技術的進步。
(摘編自《文匯報》)詳細》》
【張玉林:城市信仰加劇了鄉村社會的治理危機】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張玉林撰文指出,由于極端的發展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19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出現了明顯的城市信仰——表現為對城市和城市化的堅定追求,核心又在于大城市崇拜。作為一種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官員的執政目標,它推動了此后的城市化大躍進浪潮,不僅使中國的“城市病”更加嚴重,也促成了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和鄉村改造運動。因此,它也就造成了對鄉村的破壞以及鄉村社會的緊張和對立,從而也就加劇了鄉村社會的治理危機。
(摘編自《社會科學》)詳細》》
【蘇長和:中國政治學正走出百年西制崇拜意識】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教授蘇長和指出,無論是構造中國的政治學話語體系還是政治學成果走出去,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要做到中國政治學成果走出去,先要從西方政治學崇拜中走出來,然后走進中國政治實踐中,立足中國,在了解中外之中研究中國,從特殊到一般,就是政治學走出去的過程。
走出來的核心是從百年西制崇拜意識中走出來。從西制崇拜中走出來并不簡單,首先要有獨立自主的政治意識研究中國,其次還要深入了解別人政治的一般原理和特殊原理,再次要在國際比較中知道彼此之優劣,最后關鍵是要在中外比較中有消化、轉化、提高的能力。走出來不是要徹底否定別人的政治文明,也不是關起門來不去了解別人的政治文明,而是始終有以我為主、外為中用的獨立精神。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詳細》》
【李崢:美國民主化的誘導性、蠱惑性正在增強】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助理研究員李崢指出,美國民主化的強制性、顛覆性色彩正在減弱,而誘導性、蠱惑性正在增強,手法變得更加隱蔽、復雜,更難以被發現或防范。由于美國民主化的主要對象已轉變為一般民眾,其具體措施做法開始積極迎合草根民眾的不滿和需求,如在教育、醫療、收入、社會治理等方面提出帶有鮮明美國特色的倡議、解決方案或援助條件,這些民主化行動很多時候已難以和正常合法的慈善、外交援助、救災和商業合作區分開來。這意味著,一旦對象國采取強硬手段打擊或禁止此類行動,將傷及不少民眾的切身利益和感受,遭致反感。由此看來,民主化已經不再是一場“滲透”與“反滲透”斗爭,而是美國與當地政府之間爭取“民心”的斗爭了。
(摘編自《世界知識》)詳細》》
【汪朝光:民初西式民主實驗的遺產】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副所長、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任汪朝光撰文指出,民國初年的西式民主實驗,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特定情境下罕有之個案,為后人留下了非常值得研究總結之遺產。此次實驗雖有其重要意義,如普及了民主觀念,實踐了民主操作,但最后的結局卻并不成功,蓋因當時的中國,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狀況,還是民眾素質與歷史傳統,均不具備實行西式民主之條件。民國的創立者以其美好理想而引入之西式民主,雖經短暫實驗,而終因水土不服,不過一年有余即告夭折,個中緣由,實足令后人深長思之。撇開其他因素不論,革命派領導人與袁世凱之間不同的理想追求和行事風格亦為革命黨人失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辛亥革命告成、民國創立之后,革命派便以建立西式民主政治為理想目標,盡其所能,在組黨、輿論、施政各方面均有所作為,但他們輕視了長期專制統治傳統在中國社會所遺留的巨大影響,過于輕信民主政治的效用。更重要的是,清末以來即日漸凸顯其重要性的實力政治原則,尤其是軍隊的重要性,被革命派基本忽視。他們主動裁減了自己的軍隊,也沒有在控制地盤方面做太多的努力。及至“二次革命”發動,面對袁世凱的優勢軍隊,革命派方才為時已晚地感受到掌握實力的重要。革命派及其領導人缺乏實際的政治歷練,空有良好的民主政治理想,而缺少實現此一理想的實力支撐,戰略戰術缺乏規劃,行事方式有欠周密,組織渙散,領導軟弱,沒有基本的依靠力量,又不善于爭取政治盟友,內部動搖不定,最后的失敗或為必然。
(摘編自《北京日報》)詳細》》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