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峰: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能過了頭】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指出,當前全國各地正在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甚至出現了農業經營主體唯“新”為上的情況,忽視了家庭經營尤其是2億多戶小農經營的基礎地位。實際上,筆者發現,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對比一號文件與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會發現中央在關于農業經營主體建設上的政策轉向。
筆者認為,之所以“誰來種田”的政策產生這樣的調整,原因是基于中國當前的國情、農情。第一,從國情上講,當前中國有2億多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其中大部分并未獲得在城市安居的條件,這些進城農民工還可能要返回農村。如果通過國家政策甚至財政手段來推進農村土地從農戶手中流轉到專業大戶甚至工商企業手中,那么很可能帶來的后果是仍留居農村的龐大農民將不僅失去農業收入,而且失去農業就業,將由此導致嚴重問題。第二,從農情上看,當前中國農業勞動力的主體是中老年農民,中老年農民種田,其糧食單產都遠高于規模經營的。除中老年農民種田以外,農村還有一個數量不大但極其重要的“中農”群體。“中農”經濟收入在村莊,社會關系在村莊,收入較高,家庭生活又完整,這樣的“中農”家庭就成了農村社會結構中的“中堅農民”。老人農業+中農,不僅具有極高的糧食生產能力、具有相當的農技推廣動力,而且使農村社會結構變得穩定有序。
因此,無論是從國情還是從農情來看,當前以家庭承包制為基礎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仍具有活力,以小農家庭為基礎的農業仍具有活力。支持家庭經營,而不是一味推動土地流轉,至少還應是未來10年甚至20年農村政策的基本立場。
摘編自《第一財經日報》
【向燕南:史學的求善訴求與傳統史學之道德批判的省思】
北京師范大學史學所向燕南認為,史學本應在求真與求善二維間的張力中展開:史學的求真是主體對歷史所以然的探求;史學的求善是主體對歷史所應然的探求。求真的目的止于過去,求善的目的則針對未來。史學求善,是人追求善之目的的人性決定的必然。史學求善訴求中道德批判的存在,是由于人性的不完善和人性發展的多向度的可能性。從后現代主義對歷史學的解構,到新的后-后現代,對史學的認識呈現的是理論取向的悖反。從對歷史意義的質疑,到重新發現史學的道德和美學意義,為重建真、善、美相統一的歷史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因此史學有必要求善,也有必要為求善而予歷史以道德的批判。傳統中國文化中,發達的歷史理性和道德理性皆是鈐得最深的印記,前者造就了中國發達的史學傳統,后者則形成了豐富的道德學說。二者之間,因發達的歷史理性而肯定人在歷史中的地位,亦因強調歷史是人的歷史而高揚道德的意義,所以在凸顯歷史價值本位意識的同時,道德價值的考量始終是放在一個更為優先的位置,也是被視為評價歷史所最優先的考量,其史學意義值得我們今天重新省思。
【王宗禮:國家建構、族際政治整合與公民教育】
西北師范大學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王宗禮撰文指出,族際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國家國家建構的重要議題。族際政治整合是各民族、各族群共同的政治與文化認同的形成過程,其核心是各民族成員對公民身份的認同,而公民身份認同的多層次性和多元性,決定了公民身份認同必須經由公民教育來實現。公民教育是關涉公民資格或公民身份的教育,是旨在促進國民形成公民身份認同的教育,其實質是培養合格公民或"好公民"的教育實踐活動。對多民族國家而言,公民教育面臨的內在張力,需要通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來解決,但不管怎樣,強化各民族成員的公民教育,無疑是化解這些內在張力的基本方向。
摘編自《西北師大學報》
【巴里?布贊:未來世界權力的分配會更為均衡】
英國科學院院士、倫敦經濟學院國際關系學教授巴里?布贊撰文指出,正在浮出水面的“無中心的全球化”有六個較為明顯的特征:權力和地位的分布更為分散,暴力的概念有所轉化,意識形態光譜窄化,穩固的國際社會,廣泛的全球性問題,以及認同的復雜化。
超級大國將不復存在,只有大國和地區強國,而與不同政治制度相結合的資本主義則主導全球政治經濟。地區秩序強于全球秩序,但是在全球層面也存在著一個由一系列規則規范支撐的多元化的國際社會。國際社會成員以共存為主,但是圍繞著共同問題(比如,軍備控制和環境治理)和共同課題(比如,貿易和大科學)也有相當程度的合作。認同的差異化仍將存在,但是不同認同間的分野將會更加模糊,共性更加突出。未來的世界秩序將會看到更為均衡的權力分布,可資利用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對霸權的強大規范,以及亟待解決的共同問題。與此同時,“世界性”或者說“全球性公民”社會(及全球“非公民”社會)借助互聯網不斷成長。它們已經扮演了重要的全球性角色,并在規范建立、武力使用,以及文化交流和融合上發言發聲,并與國家、跨國企業和國際組織共同構建國際社會。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