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戰略性腐敗、國企、國家發展、人才意識、中國新安全觀、公司制也是混合所有制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楊斌:美國將戰略性腐敗視為“智能帝國主義”利器】
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楊斌指出,美國將掌握各國高官的腐敗證據作為謀取戰略利益手段,視為智能帝國主義政策武器庫中的精確制導炸彈,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有效實現擴大全球霸權利益的目標,平時就精心培育并毫不猶豫在關鍵時刻頻繁運用,值得中國進行深入研究以更好維護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中國反腐應該區分戰略性腐敗和一般性腐敗,一般性腐敗是某一單位領導人謀求自身私利的違法行為,一般性腐敗僅能給某些單位造成局部的經濟利益損失,而戰略性腐敗將會給國家造成影響全局的戰略利益損失。
對于戰略性腐敗和一般性腐敗都必須進行嚴肅的治理,因為它們都會給國家利益造成不同程度上的損失。對一般性腐敗在廉政反腐工作中也必須給予高度重視,稍有忽視、縱容都必然會影響、敗壞社會風氣和黨政廉潔,一旦遇到外部勢力的利誘、脅迫就會轉化為戰略性腐敗。而戰略性腐敗將會被帝國主義用作威脅敲詐的武器籌碼,因此,中國有必要在反腐工作中對戰略性腐敗給予特殊重視,作為國家安全和廉政建設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
摘編自 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邱海平:發達國家“羨慕嫉妒恨”中國國企】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邱海平認為,在我國經濟已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且必然面臨著嚴峻的國際競爭的背景下,國有企業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無可替代的主體。就國際競爭而言,我國國內的非公有制經濟,從資本規模、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人力資源狀況等方面來看,至少到目前為止,都無法與國有企業相提并論。事實上,進入世界五百強的中國企業基本上都是國有企業。而且從發達國家的角度看,它們不僅懼怕中國的國有企業,甚至有點“羨慕嫉妒恨”了。因此,看不到我國國有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戰略性地位,片面夸大非公有制經濟在國際競爭中的作用進而否定國有企業,是完全不符合實際的,有悖于中國的長遠發展戰略。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徐月高:為政之要,首在得人】要立足于政治高度,理解樹立人才意識的重要性。為政之要,首在得人。“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正是對古今中外治國理政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做好新形勢下的人才工作,必須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把各類優秀人才凝聚到黨領導的偉大事業中來。要著眼最大限度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健全黨管人才領導體制和工作格局,完善黨管人才工作運行機制,創新黨管人才方式方法,深化黨管人才保障措施。要堅持以人才為本,多為人才著想、多解人才之難、多辦人才之需,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為各方面人才發揮聰明才智提供制度保障。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柏松、劉彤:中國新安全觀的理論意涵】山東理工大學王柏松、東北師范大學劉彤撰文指出,冷戰后安全環境的變化和全球化的發展使世界安全形勢呈現多樣化的局面,為了有效應對這種多樣化的安全挑戰,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內容的中國新安全觀吸收了20世紀70年代后出現的世界各種新安全觀研究成果的精華,對國家安全的內涵有了全新的認識,特別是在安全實現的前提、特征、目標及其有效途徑上進行了創新性的闡釋,從而使中國的新安全觀具有了獨特鮮明的理論意涵和非凡特質。中國新安全觀的提出對于維護亞太地區和國際社會持久安全、進一步推動國家間新型關系的確立以及致力于加快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摘編自《天津行政學院學報》
【任劍濤:國家須有序退出自己所擠占的社會空間】
中國人民大學任劍濤教授指出,理順中國的國家權力、市場機制和社會體系的關系,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務。中國社會被國家權力束縛,即使假定國家權力樂見一個自主、自治與自律的社會,愿意與社會公眾一起分享治理的權力與權利,起碼也會遭遇兩個重大難題:一是國家必須逐漸為社會騰出自主活動的空間,從而促使社會養成追求自身利益、利益合理分流和凸顯社會公益的健康習性。二是國家必須有序退出自己所擠占的社會空間。退出太急,社會會陷入無政府的混亂狀態;退出太慢,社會會逐漸喪失自主、自治與自律的能力,形成無賴社會的習性,一切都只好仰賴國家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的照顧,而這恰恰是任何國家都無法承擔的沉重任務。
摘編自《社會科學報》
【季曉南:公司制也是混合所有制的重要實現形式】
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撰文指出,公司制也可以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重要實現形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積極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根據這一精神和要求,只要能夠實現公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等的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都應該視為混合所有制企業,都應該給予積極支持和鼓勵。公司制企業中,排除《公司法》分別作了特別規定的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和國有獨資企業,其他公司制企業的股東按法律規定必須在2人以上、50人以下,如果股東所出資本中既包括公有資本,又包括非公有資本,從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內涵和要求來看,應該屬于多元投資主體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由此可見,采用公司制企業的組織形式,也可以實現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所要求的公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目的,也可以達到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的目的,應該成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一個重要途徑,成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