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tài)導讀關注改革決策有時間變異性、現(xiàn)代國家治理轉型的五個向度、消費政策的制定、宏觀調控、大部門制的認識誤區(qū)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辛向陽:改革決策有很強的時間變異性】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辛向陽指出,改革的復雜性、變動性、關聯(lián)性要求不斷提高決策的科學性。中國的改革不是某一個領域、某一個方面的改革,而是全面改革。全面改革意味著:適應社會生產力發(fā)展調整生產關系,適應生產關系發(fā)展完善經濟基礎,適應經濟基礎發(fā)展完善上層建筑,適應上層建筑發(fā)展變革思想觀念。中國的改革不僅是經濟建設領域的改革,而且還是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等各個領域的改革,每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影響到其他領域的改革。要使改革產生綜合效應,就要使改革決策科學化。
決策尤其是改革決策帶有很強的時間變異性,防止變異和減少變異帶來的負面影響要求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改革決策的科學性不僅僅意味著在決策實施的時間節(jié)點上的科學性,而且意味著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科學的。實際上,很多決策在一定時間段后產生負面作用。有的是在10年后,有的是在20年或者30年后。
摘編自《前線》詳細
【劉智峰:現(xiàn)代國家治理轉型的五個向度】
中共北京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劉智峰撰文指出,現(xiàn)代國家治理轉型有五個向度。一、治理權:從國王的治理轉向國家的治理。這是國家觀念和制度的重要變革,國家的所有權和治理權從國王向人民以及國家機構的過渡。二、治理范圍:從無限治理轉向有限治理。社會和經濟當中有著某種自發(fā)的能夠自己成長自我運轉的機制,國家要做的是放手而不是插手,這就是“治理的節(jié)制性問題”,是“有節(jié)度的治理”。三、治理方法:從權力治理轉向法治治理。把政治權力的治理行為納入法治的規(guī)范中,使治理行為合法化。法治的治理起碼包含了三層含義,統(tǒng)治者的行政權力必須受到界定和制約;僅有憲法約束不夠,還需分權;國家治理必須按照法律并受法律約束。四、治理主體:從國家治理轉向社會治理。把治理的權力向社會開放,允許社會有一定的自主發(fā)展的空間,進行自我治理。五、治理權利:從治理者的權力轉向被治理者的權利。沒有被治理者的權利的治理是存在嚴重缺陷的,允許被治理者參與國家的治理不僅僅是他們的權利,更重要的是,這對國家和人民都會帶來實際的利益。
摘編自《新視野》詳細
【馬龍龍:消費政策的制定須關注不同階層消費需求的差異性】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中國商業(yè)經濟學會副會長馬龍龍指出,消費政策的制定必須關注不同階層消費需求的差異性,根據不同收入階層,劃分消費階層,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消費政策。充分滿足各階層的消費需求,才能有效激發(fā)各階層的消費欲望,沒有差異性政策,就不會有真正的消費提振和滿足。
目前我國財富過于集中在高收入者手中,而高收入者消費總體趨于穩(wěn)定,上升空間不大,對內需拉動作用有限;廣大中等收入階層是擴大內需紅利釋放的最重要階層,關乎內需拉動政策的成敗;低收入群體消費原則單一,價格低廉是首要的條件,時尚與品質往往不被重視,政策之于這一階層的推動應注重保障與改善。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詳細
【劉樹成:宏觀調控守下限不如保中線】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經濟學部副主任劉樹成認為,近三年來,受國內外多種因素影響,我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對經濟運行合理區(qū)間的下限形成了三個沖擊波,相應地,中央政府進行了三次“下限保衛(wèi)戰(zhàn)”,相應出臺了各項穩(wěn)增長的微刺激政策。為擺脫“經濟增速下滑———微刺激———小幅反彈———再下滑”的循環(huán)圈,避免年年打“下限保衛(wèi)戰(zhàn)”,就要改革宏觀調控方式。第一,改革宏觀調控思維方式:由守住下限,到把握中線;第二,改革宏觀調控工作方式:由應急式的項目應對,到中長期的總體應對。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詳細
【趙子建、宋世明:實施大部門制的認識誤區(qū)】
國家行政學院博士后趙子建、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宋世明撰文指出,在當前關于實施大部門制的各種討論當中,對實施大部門制的本質、根本目的、實施路徑等基本問題的認識主要存在五大誤區(qū):一、實施大部門制就是相對集中政府職能,合并政府部門;二、實施大部門制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減少多頭管理,整合分散資源;三、政府職能轉變程度對實施大部門制具有單向制約、推動作用;四、實施大部門制的推進方式必須是“自上而下”;五、國外大部門制的通行做法可以涵蓋中國實施大部門制的個性。
摘編自《中國行政管理》詳細
【許俊:共有精神家園應體現(xiàn)當代中國發(fā)展要求】
中共海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許俊指出,共有精神家園的核心內容與構建基礎,歷來與時代使命、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環(huán)境息息相關。當代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融為一體,其共有精神家園也必然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與基礎。
共有精神家園應體現(xiàn)當代中國發(fā)展要求。發(fā)展是第一要務,是解決當代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構筑共有精神家園,必須體現(xiàn)當代中國科學發(fā)展的要求,滿足個人發(fā)展、社會發(fā)展、國家發(fā)展相統(tǒng)一的需要,滿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的需要,讓共有精神家園成為實現(xiàn)中國夢和實現(xiàn)個人夢有機結合的強大精神支柱,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進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摘編自《人民日報》詳細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