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考加分政策、中國經濟、中國治理體系、農村改革、國企分類改革、糧食安全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周光禮:中考加分政策在執行過程會走向反面,應被取消】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周光禮認為,在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完善的情況下,中考加分政策在執行過程會走向反面,并衍生出新的不公平。一些情況下,加分的操作過程不透明,信息不對稱,容易誘發敗德行為。中考加分政策應該被取消,因為它對教育公平帶來不利影響,更重要的是中考加分政策會攪動整個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學校將為加分展開激烈競爭,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將成為一句空話。2010年至2014年,北京市中考報考人數下降但加分人數上升。這說明加分政策發揮了指揮棒的作用,引導更多的學校、學生、家長追逐加分項目,這是應試教育的一個變種,這是打著素質教育之名而行應試教育之實,加分人數的急劇增加,充分體現了加分政策的巨大威力,也反證了這種政策沒有存在的必要。完善教育治理體系,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防止權力與利益的結合,這是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措施。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詳細
【李義平:中國經濟缺少激勵創新的制度安排】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義平認為,中國經濟不缺錢,快速的M2增長,以及大量的外匯儲備,使得中國經濟從總體上看不缺錢。中國經濟缺的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機制,缺的是激勵創新的制度安排。我們之所以要全面深化改革,是因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制度安排還不到位。具體表現為:第一,一些政府部門依然熱衷于審批,用行政力量配置資源,資源流動的方向背后不時閃現著行政力量的影子,與市場的指向并不協調。第二,市場體系不完善,關鍵是要素價格市場化程度不高,存在著行政定價、隨意干預價格,特別是存在著貨幣注水、扭曲價格的現象。第三,支持經濟市場運行的微觀主體還不健全。第四,中國經濟處在從大到強的關鍵時刻,由大到強的唯一舉措是創新。然而創新并非號召的結果,而是制度安排使然。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詳細
【陳家剛:當代中國治理體系面臨的新要求】
中央編譯局世界發展戰略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陳家剛認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于我們轉變思維方式、革新傳統觀念、探求改革路徑等方面將提出五大要求:首先,進一步解放思想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先決條件。社會政治進步的過程,就是新的思想觀念不斷戰勝和超越落后思想觀念的過程,就是不斷學習和借鑒的過程。其次,積極推動存量民主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礎。當代中國這種以憲法法律為基礎的政治體制架構,是國家治理變革最為根本的存量和現實基礎。第三,在競爭性民主基礎上發展協商民主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戰略選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利益分化逐漸明顯、利益沖突日益劇烈,化解分歧、消除差異、構建和諧,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關鍵。第四,將頂層設計與基層改革創新有機結合起來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路徑。國家治理變革,既要防止“下改上不改,最后改回來”,“下動上不動,越動越被動”的局面,也要防止“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盲目性。第五,積極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外部條件。在具有幾千年封建政治傳統的中國建設民主法治,推動治理變革,沒有任何先例可循。
摘編自人民論壇網詳細
【陳錫文:在深化農村改革中需要破解拓展金融空間難題】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指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產權制度改革,現階段的重點應是摸清“三資”家底、接受群眾監督、保障農民作為集體組織成員的財產權利。在深化農村改革中需要破解的四大難題:首先是征地制度改革,實際涉及的問題是允許在城鎮中有兩種所有制的土地,還是形成農地轉市地后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機制,或是兩者兼有?其次是對農村的建設用地,特別是宅基地,到底是堅持“自有自用”的原則,還是允許農村集體組織以外的成員在農村可以擁有宅基地和房產?再次是對農戶來說,農地、農房(包括農房合法占用的宅基地)都不是擁有完整產權的財產,因此允許對農地、農房進行抵押,那么到底抵押的是什么權能需要認真研究、界定,否則就會留有后患。最后是農民占有的集體經濟資產股權能不能抵押、擔保?農民目前對此的態度到底是理性還是保守?允許抵押、擔保后到底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產生什么影響?這些都需要深入觀察和研究。還是那句話,看準了的要大膽推進改革,還看不太準的只能有控制地開展試驗。
摘編自《21世紀經濟報道》詳細
【黃群慧 余菁:探索多樣化的國企分類改革途徑】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黃群慧、余菁認為,多樣化的國企分類改革途徑中明確界定功能定位,有助于國有企業采用不同的改革路徑來深化改革。對于界定為一般商業性企業的國有企業,其改革目標是完全剝離行政壟斷業務,通過市場化手段增強企業活力和提高企業效率。一方面,要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加快政府管制改革,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政壟斷。另一方面,這類國有企業應勇于突破所有制觀念的束縛,大力引入其他所有制經濟成分,充分發揮其企業制度中內生的國有資本放大功能。對于界定為公共政策性企業的國有企業,其改革目標是退出盈利性市場業務領域、專注公共政策目標的實現。首先,對于已從事的盈利性市場業務,要逐步剝離;其次,要繼續加大國有資本的投入力度,提高這類企業的公共服務能力和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最后,要不斷提高公司管理科學化水平,改善國有資本的使用效率。特定功能性企業承擔多個方面的改革任務,可綜合采用多種改革途徑。功能定位與提供公共服務、保障國家安全緊密相關的國有企業,在推行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方面,要慎之又慎;那些與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開展國際化經營、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相關的國有企業,則應鼓勵探索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和員工持股制度。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詳細
【李國祥:新形勢下如何保障糧食安全】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李國祥指出,新形勢下,中央提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對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進行了重新總體設計。未來必須要圍繞著盡快構建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體系,做好任務落實、長遠規劃和政策調整等工作,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第一,實施好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必須讓各級政府承擔起應有的責任。第二,必須更加嚴格地保護耕地資源和淡水資源。第三,農業科技創新是保障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第四,農業基礎設施是提高農業抗災能力的重要途徑。第五,必須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第六,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更加注重生產優質安全農產品。
摘編自《經濟日報》詳細
?。ü饷骶W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