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人才紅利、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鄧小平改革的基本思想、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美國衰落的原因、中國民意和民意中國的變化發展、戶籍制度改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克強:化“人口紅利”為“人才紅利”】
國家總理李克強在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設立20周年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報告會上強調,要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給創新、創造人才更廣泛的空間,讓中國的“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
李克強指出,要轉變中國過去依靠“人口紅利”的發展模式,充分釋放“人才紅利”。必須坦率承認,中國過去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是靠“人口紅利”,也就是中國人的勤勞。如今的中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提高,再持續依靠“人口紅利”可能難以為繼。如果我們8億勞動者的技能普遍提高,中高端人才比例大幅增加,那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會發生什么樣的質變?要保持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越過中等收入陷阱,還是要最大限度,釋放‘人才’的‘紅利’。
摘編自中國政府網
【童兵:把握中國民意和民意中國的變化發展】
復旦大學教授童兵認為,同當今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日新月異的變化一樣,中國的民意也處于不斷的流動與演變之中。民意中國也處于生生不息的流動與變化之中。今日之民意中國不同于昨日的民意中國,而明日的民意中國,又不會與今日的民意中國相同。為此,我們必須做到,在流動中把握好中國民意和民意中國的變化發展。當今中國民意和民意中國的流動不居,大致出于這樣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社會轉型,階層分化,導致利益多元,意見紛紜。第二,改革進入深水區,新舉措不斷,新變動不絕,新群體如雨后春筍,各種利益訴求頻頻提出,自然看法多,主張多,意見多,因此而導致民意呈現出巨大的流動性。第三,市場經濟因素的誘惑和黨內腐敗的影響,不少黨員干部嚴重異化,使不少民眾心目中的理想目標發生動搖改變,致使利益訴求和價值觀念也游移不居。第四,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中國民意由于受到各種復雜因素和利益的影響,呈現出變化多端、游移不定的狀態。最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中央政府推出許多新的頂層設計,作出不少新的制度安排,提出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舉措,使廣大民眾抱有新的期待和新的訴求。
今天人們看到的“民意中國”,比過去任何時候都燦爛、高昂、務實、可行。民意既有穩定的一面,又有流動的一面。今天中國的民意,穩定的一面有所減少,流動的一面不斷強化。這給我們的中國民意研究和民意中國的構建提出了新的使命,增添了新的難度。
摘編自《北京日報》
【楊燕綏: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走社會成本最低和社會治理效益最高的路徑】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認為,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應當引領國家養老金結構調整,走社會成本最低和社會治理效益最高的路徑。這需要依法明確事業單位職工個人繳費責任和領取的養老金相當于退休金的1%,此后逐漸增加和替代退休金,最終退休金降到個人退休前收入的30%,與國民基礎養老金對接,退休金徹底退出。這是一種“前臺穩定、后臺周轉”的過渡措施。前臺穩定可以促進事業單位用人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后臺周轉可以促進中國養老金結構調整,整合統賬結合的職工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與政府補貼結合的居民養老保險,建立國民基礎養老金制度和支付系統、國民個人養老儲蓄賬戶和投資保值機制。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王均偉:“不動搖”不是原地不動】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王均偉指出,從鄧小平的“不動搖”,我們可以學習到許多深刻的道理,這些道理對于我們今天保持改革定力,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第一,看準了的,就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所謂看準了的,就是經過實踐檢驗被證明是正確的東西,最重要的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第二,“不動搖”不是原地不動,而是要在堅持基本路線、基本理論、基本制度、基本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地前進。如果把“不動搖”簡單地理解為堅持過去的一切不變,那是形而上學和教條主義。第三,“不動搖”就是不回避矛盾和問題,勇于面對挑戰。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在這樣的時期,必須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李君如:任何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完善必定是一個過程】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指出,有人說,新中國成立那么多年,就是改革開放也有30多年了,怎么到現在才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并不奇怪。實踐是個過程,認識的形成和成熟也是個過程,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完善必定是一個過程。中國是這樣,西方也是這樣。比如在西方,“自由、平等、博愛”價值觀的形成,就伴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經歷了幾個世紀。歐洲十四、十五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反對天主教教會對人和人性的束縛,形成了強勁的人文主義思潮;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進一步反對教皇統治和教會內部的特權、腐敗;到十七、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中,理性主義深刻地批判了世俗君主制度,才形成了廣為傳播的“自由、平等、博愛”等價值觀念;1789年法國大革命后,“自由、平等、博愛”逐漸成為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口號,但并沒有馬上成為全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一直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才成為官方格言,二戰時期還被維希法國改為“勞動、家庭、祖國”,到1946年和1958年才被寫進法國憲法。
摘編自《北京日報》
【胡鞍鋼:美國衰落的根本原因還是內因】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指出,為何美國會從它的巔峰上衰落下來呢?這并非是中國之錯,中國崛起是很自然的事,美國衰落也是一個很正常的歷史現象。美國是最缺乏“自知之明”的,總是把自己的問題視為“中國錯誤”。美國衰落的根本原因還是內因。簡單地概括為四點:第一,美國的“驕傲自滿癥”、“自高自大癥”。從發展階段視角看,中國發展水平低,沒有資格驕傲,美國發展水平最高,總有資格驕傲自大,還根本看不上中國的進步;從文化背景看,中國視虛心為美德,美國視驕傲為美德;從雙方交流看,中國愿意學習美國,“洋為中用”,美國從來就沒有想向學習中國,“中為美用”。第二,美國的“戰爭過癮癥”、“軍事干預癥”。美國從來就沒有吸取過教訓,更談不上“悔過自新”。第三,美國的“資本主義危機癥”。美國的資本主義具有天生的爆發經濟危機的弊端和必然的伴隨物。第四,美國的“過度軍事開支癥”。如果一個國家把它的很大一部分資源不是用于創造( 生產性) 財富,而是用于( 非生產性的) 軍事目的,那么,從長遠來看,這很可能會導致該國國力的削弱。
摘編自《學術界》雜志
【何宇鵬:戶改釋放經濟發展潛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何宇鵬指出,此次戶籍制度改革,不僅是對人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制度的一次全面改革,對于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也具有重大意義。首先,是要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的機制,使地方有能力支付市民化的公共服務成本。其次,是要統籌制定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保障、農村產權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協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第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為人口服務和管理提供支撐。這樣,就為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體制向城鄉一體的人口服務管理體制轉變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撐。 值得指出的是,此次戶改將為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釋放更多的改革紅利。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不僅可以使發展惠及更多人口,也將在包容式發展中創新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進一步釋放增長潛力,同時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