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醫改、反壟斷、中國經濟決策機制、構建公平正義的投資秩序、帶薪休假、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關系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克強:深化醫改要政府和市場“兩手并用”】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8月2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為深化醫改要政府和市場“兩手并用”。用改革的辦法調動社會力量,發展商業健康保險,與基本醫保形成合力,有助于提高群眾醫療保障水平、滿足多層次健康需求,推進健康服務業發展、擴大就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民生改善。會議確定,一要全面推進商業保險機構受托承辦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從城鎮居民醫保基金、新農合基金中劃出一定比例或額度作為保險資金,建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提高大病患者醫療報銷比例。目前這項制度試點已取得成效,要抓緊向全國推開。二要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引入競爭機制,支持商業保險機構參與各類醫療保險經辦服務。鼓勵醫療機構成為商業保險定點醫療機構,降低不合理醫療費用支出。三要豐富商業健康保險產品,開發面向老年人、殘疾人等的保險產品。加快發展醫療責任等執業保險,提高覆蓋面。四要加大政策支持。完善企業為職工支付補充醫療保險費的企業所得稅政策,鼓勵社會資本設立健康保險公司,支持商業保險機構新辦醫療、社區養老、體檢等機構。五要加強監管,規范商業健康保險市場秩序,查處違法違規行為,確保有序競爭。
摘編自《文匯報》
【戚聿東:中國反壟斷執法不是“經濟民族主義”】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教授戚聿東撰文指出,中國歐盟商會等機構認為目前的反壟斷執法雖然有助于中國發展“健康的市場經濟”,但其強硬的調查方式對于外企似乎并不公平,如“某些被調查的行業,中國本土企業并沒有受到類似的針對。而在部分涉及合資公司的案例中,僅有外方成為被調查的一方”,等等,甚至以此斷定中國正在走向“經濟民族主義”。那么,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征程中,壟斷勢力已經成為市場公平競爭的最大克星。《反壟斷法》的出臺即是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企業壟斷行為有百害而無一利,構成了對消費者和公共利益的盤剝以及對市場公平競爭的破壞,具有“財富轉移”的效果。從已查處的價格壟斷案件看,那些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壟斷企業,通過制定壟斷價格獲得超額壟斷利潤,而經反壟斷調查并處以巨額罰款之后,又紛紛采取大幅降價行為,對消費者的“返利”效果非常明顯。有關“中國打壓外企”、“中國大搞保護主義”的外媒論調是有悖事實、別有用心的。對于長期享有而習慣于“超國民待遇”的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而言,更應該以平和而理性的心態適應中國經濟轉型的要求,在建設“法治中國”和維護市場公平競爭方面主動樹立“大企風范”。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胡鞍鋼:中國經濟決策機制的民主化、科學化、制度化】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胡鞍鋼認為,中國經濟決策機制已基本形成了民主化、科學化和制度化的“三化”特點。隨著改革開放三十余年的不斷完善與發展,科學民主決策機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因而逐步邁向制度化。這一變遷是一個理論探索、創新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實踐、試錯、優化的過程;它體現了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也生動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和完善。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取決于國家經濟治理能力,國家經濟治理能力又取決于國家經濟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制度化水平。尤其是1994年首次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中國逐漸形成了極其獨特的國家經濟決策機制,并以“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不斷地探索和試錯,從而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兩階段、五步驟、循環往復的經濟決策過程。這一機制既能夠保證中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又能夠主動應對重大挑戰、積極解決突出問題;既能夠避免經濟決策的重大失誤,又能夠及時調整避免小的決策失誤,從而保證中國始終能夠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獨樹一幟、獨領風騷。
摘編自《行政管理改革》
【張鸝:構建公平正義的投資秩序 樹立資本市場法治信仰】
中國人民大學張鸝認為,在紛繁復雜的新環境中,資本市場治理者需有擔當重任的勇氣,從根源上構建公平正義的投資秩序,把維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貫穿監管工作始終,樹立投資者對于獲得公平投資機會的法治信仰,讓投資者對市場和監管產生信賴和信心,促進投資者和逃離的資源有序歸位。樹立資本市場法治信仰,構建公平正義的投資秩序,建議從四個方面著手。一是完善法制,做到有法可依。二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三是凈化投資環境,營造誠信透明的投資氛圍。四是重視投資者教育。資本市場發展變革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廣大投資者的關注與參與,而投資者信賴和信心的基礎源自法治的真正落實,唯有確保投資者相信其正當權益能夠獲得保護,其遭受的不法侵害能夠獲得有效補償,實施不法行為的后果必然受到法律制裁,保護投資者的呼喚如春風吹遍市場各個角落,樹立資本市場法治信仰.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楊勇:帶薪休假為何成了“睡在紙上的福利”】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旅游系主任、副教授楊勇指出,作為勞動者的一項基本權利,我國帶薪休假制度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雖歷經30年發展變遷,依然在實際操作中面臨“實施難、執行差、不愿休”的尷尬局面。一些單位根本沒有把年休假作為制度性的規范加以安排,且大量勞動者不愿休假,帶薪休假長期成為“睡在紙上的福利”。
帶薪休假制度在實施中的障礙是什么呢?首先,從勞動者一方看,出于工作和就業的壓力,當“休假權”與“生存權”發生矛盾時,勞動者表現出明顯的“弱者”心態,使帶薪休假制度難以順利實施,也使其更多地使用國家法定的“黃金周”等假期進行休假和旅游。其次,現有薪酬模式基本以“工資+獎金”為主,獎金是員工的主要收入部分,員工帶薪休假期間雖能享受到“薪”,但卻損失了“獎金”,對個人而言就損失很大,以致很多員工“舍不得休”,帶薪休假長期被虛置。再次,監管和懲罰機制尚不完善,帶薪休假制度雖然已經以法律形式確立,但仍缺乏實施細則,尤其在對企業的監管以及對拒不執行企業的懲罰方面缺乏具體規定。
摘編自《文匯報》
【王長江:不要誤讀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關系】
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教授王長江指出,盡管“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在語意上是明確的,對于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的關系,目前卻存在一些誤讀。先發展人民民主,在人口素質最低的農村先搞“村民自治”,結果諸如賄選、家族統治和黑惡勢力控制選舉這樣的負面現象層出不窮。現在應該改變這種狀況,先發展黨內民主。按照這種觀點,似乎我們應該讓人民民主停一停、緩一緩,人民民主應讓位于黨內民主,似乎黨內民主不推進,人民民主就不應予以鼓勵和支持。這是對黨內民主的極大誤解。
黨內民主的發展關系到整個政治體制的改革及其成敗,關系到黨能不能勝任引領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重任。黨內民主發展不足,會同時給民主政治的發展和黨自身的發展帶來消極影響。既然我們期望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是由中國共產黨和政府主導的、有序的民主政治,期望以黨內民主帶動和促進人民民主的發展,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那么,加快發展黨內民主就是我們的不二選擇。加緊對黨內民主進行頂層設計,系統梳理黨內民主發展的基本思路,打破制約黨內民主發展的各種“瓶頸”,應當成為我們的當務之急。
摘編自《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光明網記者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