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官員財產公開制度、養老保險體制改革、新疆的傳媒工作、考試招生制度、政府治理能力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董根洪:論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
浙江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主任董根洪指出, 習近平同志繼承黨的優良傳統,高度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人類文明的生存智慧。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包含著許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新成果,具有三個鮮明的特點:一是豐富性。掌握和運用大量中華傳統文化,其文章講話所引用經典幾乎囊括了所有著名的諸子百家經典。二是全面性。有機運用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及黨的建設、國際關系等各領域。三是創新性。第一次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核心價值觀建設、領導干部隊伍建設等的重要手段。習近平的中華傳統文化觀,其基本內容主要有三:一、深刻揭示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定位。二、系統論述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三、科學闡明弘揚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摘編自人民網
【黃衛平、劉王裔:腐敗存量是阻礙官員財產公開制度建立的根源】
深圳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所黃衛平、劉王裔指出,腐敗存量是阻礙官員財產公開制度建立的根源。腐敗存量是指多年來積累下來的、已有腐敗行為但尚未被查處的官員數量,可用公式“腐敗存量=腐敗官員產生數量-腐敗官員處理數量”來表示。它是衡量一個國家腐敗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標,腐敗存量越大則表明腐敗治理能力越低。近年來無論從各級官員被查處的數量,還是從民眾“舉報一個就倒下一個貪腐官員”的事實,抑或是民眾的日常感受來看,我國的腐敗存量都已不小。財產公開與腐敗存量之間是一個雙向作用關系。一方面,官員財產公開作為諸多反腐制度中的一種,可能一定程度反映現有腐敗存量;另一方面,腐敗存量對官員財產公開制度的建立和效果發揮有著深刻影響。腐敗存量的大小、腐敗面的寬窄、腐敗程度的高低,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決策層對反腐形勢的評估、反腐制度和政策組合的選擇,以及制度實施時序的判斷。我國較大腐敗存量的存在,增加了推行反腐敗舉措的阻力、削弱了意識形態的公信力、惡化社會輿論生態、降低了官員財產公開制度預期效果。
摘編自《社會科學研究》
【田雪原:新的養老保險體制改革應是“積累補充型”】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研究員田雪原認為,改革所要建立的新的養老保險體制,應是“積累補充型”的養老保險體制。即養老金積累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由個人和所在單位(機關事業單位、企業),按照確定的養老金繳納比例(繳納額/原工資)按月定期繳納。基金全部記入個人賬戶,為退休后領取養老金的唯一憑證。另一部分是補充養老保險基金,由個人、單位自主決定繳納等級并按規定等級金額定期繳納。政策上給予特別優惠,可以實行繳納養老金部分不繳納個人所得稅,并且保證多交能夠累進式多得。設立補充養老保險基金賬戶,按照個人、單位繳納比例合理分配領取份額,形成補充養老保險積累機制。參照過去經驗并通過精算,合理確定養老金替代率和繳費年限;完善養老金管理和監督體制機制,確保養老金保值、增值。改革所要建立的積累補充型養老保險體制,與現行“社會統籌+個人賬戶”體制既有聯系,又有較大區別。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張立斌:新疆長治久安與傳媒文化理念】
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張立斌認為,新疆的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已經上升到了關系黨和國家大局、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問題的高度。因此做好新疆的傳媒工作也就不僅關系著新疆,同樣也關系著全黨全國的長治久安大局。媒體的傳媒行為如何在維護新疆長治久安大局的同時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是需要凝聚媒體的智慧和力量、并且建立起一種新的傳媒文化理念才能實現的。
首先,新疆的長治久安需要新聞報道能激發起新疆各族人民與“三股勢力”進行斗爭的昂揚斗志。其次,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積累和新疆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新疆的社會綜合實力已經大為增強。第三,新疆的新聞報道還需要媒體在長治久安語境下對如何進行自身改革、培育和增強自身建設意識進行積極思考。總之,新疆社會要實現長治久安,新聞媒體就要將引領長治久安的輿論建設做為自己的生命線。
摘編自人民論壇網
【王文成:追求科學性,推進考試目標與人才培養有機接軌】
鄭州大學考試與人才測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文成認為,科學性是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生命線。如果說公平性關乎考試招生制度的興與衰,那么,科學性則決定著考試招生制度的存與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要遵循科學性原則,就要做到考試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接軌、考核重點與人才特質同構。考試成績主要反映學生的認知水平,但不能反映學生的行為表現,也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其全面發展情況。只有把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的情況結合起來選拔人才,扭轉單純用考試分數評價學生的做法,招生方式才更科學,人才選拔標準才更全面。新的改革制度對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相關科目“一門一清”的規定,有利于讓考生盡快明確自己的發展目標和人生方向,較早確定自己的興趣愛好,提升相應科目的學習深度,避免了很多學生進入大學被動選擇專業的尷尬情況,提升了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
摘編自《河南日報》
【吳建樹:大數據為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帶來了發展機遇】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吳建樹認為,大數據為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帶來了發展機遇。首先是為推動政府治理理念和模式的變化帶來機遇。在政府治理領域,通過讓海量、動態、多樣的數據有效集成為有價值的信息資源,推動政府轉變管理理念和治理模式,進而加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次是為推動政府治理決策精細化和科學化帶來機遇。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數據的價值隨著海量積累而產生質變,能夠對經濟社會運行規律進行直觀呈現,從而降低政府治理偏差概率,提高政府治理的精細化和科學化。再次是為推動政府治理提高效率和節約成本帶來機遇。利用大數據,可以使政府治理所依據的數據資料更加全面,不同部門和機構之間的協調更加順暢,進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節約治理成本。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