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依法治國”的十大協同關系、人大代表、新的人口紅利、不動產登記法、新型城鎮化管理中的最大不足、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徐曉冬:“依法治國”的十大協同關系】
北京大學立法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徐曉冬指出,國家治理發展過程的不同時期面臨不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法治國家的很多制度目前尚未定型,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成為當務之急。依法治國是治國思想體系、治國原則體系和治國制度體系的總成,包含豐富的內容和復雜的協同建構。推進依法治國、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中的支柱作用、協同作用、綜合效用、整體效用,取決于多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和支持,取決于各個要素之間的協同和匹配。針對當前依法治國的討論,筆者提出要與時俱進地處理好依法治國十個方面的協同匹配關系:目標模式與頂層設計的關系、轉型升級與法治建設的關系、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中國特色與國際經驗的關系、立法適應與深化改革的關系、法律數量與法律質量的關系、法治政府與法治社會的關系、反腐實踐與法治執行的關系、成文法系與判例法系的關系、人類行為與法治權威的關系。
摘編自人民論壇網
【闞珂:人大代表代表整體利益的基本內涵】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闞珂撰文指出,法律規定,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參加行使國家權力。這一規定明確了人大代表不僅是本選區或者本選舉單位的代表,而且是全國人民或者本行政區域全體人民的代表。對人大代表為什么應當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二,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上,也就是在國家的結構形式上,我國采取的是單一制而不是聯邦制。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總的原則是,首先要體現全局利益的統一性,在統一指導下兼顧局部利益的靈活性。當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整體利益發生矛盾時,應當自覺服從全局利益、整體利益。第三,代表法明確規定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組成人員,那么,國家權力機關組成人員就應當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出發,依法參加行使國家權力。第四,我國各級行政區的人口數不同,人口少的相應地人大代表的人數就少,如果人大代表各自代表本選舉單位的利益,那么,從整體利益出發提出的對人口少的行政區適當照顧的議案、而這一議案又與人口多的行政區的利益有一定的沖突,這個議案要在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就比較困難,這對代表人數少的行政區不公平。第五,人大代表不應不考慮整體利益去取悅自己的選民。還需要指出的是,我國的人民民主“政權,不是一黨一派一人所得而私的”(劉少奇語),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大工作堅持黨的領導,必然要求人大代表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整體利益。
摘編自《法制日報》
【任遠:在轉型中創造“新的人口紅利”】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任遠認為,與其考慮如何避免“人口紅利”的消失,還不如深入思考促進經濟發展模式和制度安排進行新的調整。“傳統的人口紅利”逐步減弱帶來發展的挑戰,但也同時創造出一些新的發展機遇,或者可以說是創造出“新的人口紅利”。
第一是“人力資本紅利”。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健康壽命的延長,共同增加了勞動者的人力資本,這使得人力資本替代勞動力數量得以可能;第二是“消費和服務紅利”。“傳統的人口紅利”的典型特點是勞動適齡人口比重提高和社會撫養系數下降,在此人口結構變動下帶動了投資率提高的經濟發展方式。第三是“老年人口紅利”。老年人口預期壽命和健康預期壽命在延長,老年人口數量和比重的提高,也意味著可以利用的老年人力資源和老年人力資本的存量在增加。
摘編自《文匯報》
【王利明:應制定不動產登記法而不是法規】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法學院教授王利明指出,最近,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出,要推動不動產登記制度的改革。但究竟應當通過制定行政法規還是制定法律來規范不動產登記,意見不一。從物權法的相關規定來看,對此并未明確。從中國現實情況出發,應當制定不動產登記法律,而不宜制定法規。
采取制定行政法規模式的思路是,首先對現行法律都進行修改之后,再啟動行政法規的制定。這種方式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之處。一方面,由于需要修改的有關不動產登記的現行法律數量較多,而且對法律的修改屬于立法活動,程序較為嚴格和復雜,如果等這些法律都一一修改完畢之后,才能啟動不動產統一登記的行政法規立法活動,則可能需要花費較長時間。另一方面,修改法律和制定新的行政法規之間,能否做到有效銜接,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因此,最佳的思路是起草制定一部《不動產登記法》,通過新法優于舊法的原則,直接對舊法的內容作出修改和完善。這也是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實行的立法原則,這一作法的立法成本相對較低,時間周期較短,社會效果較好。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施勁華、李萬峰:缺乏政府創新型管理經驗是新型城鎮化管理中的最大不足】
國家行政學院博士后施勁華、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李萬峰指出,在我國城鎮化過程中,政府干預主導城鎮化整個過程,包括戶籍政策、土地政策、行政區劃政策、規劃政策、投資政策等。新型城鎮化中,要求政府轉變角色定位,由最初的重在建設發展,重在提高各經濟指標而忽視治理,向創新型的政府治理方式轉變。
缺乏政府創新型管理經驗是新型城鎮化管理中的最大不足。在傳統城鎮化進程中,政府往往較多地發揮了經濟管理的職能,卻忽視了社會管理與服務的職能,更缺乏創新性的管理經驗,使一些隱性的社會問題逐漸暴露。新型城鎮化中,要求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而這就要求政府不僅要注重量,還要注重質,同時注重管理創新。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王永貴:努力傳播具有世界意義的當代中國價值觀念】
南京師范大學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研究中心王永貴表示,打造中國特色的對外話語體系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基礎。在當今復雜的國際背景下,精心打造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對外話語體系是重大而緊迫的時代課題,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的價值觀念。
所謂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它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打造中國話語體系的核心和本質。我國已經成功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績,改革開放的歷史和實踐雄辯地證明,我們的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成功的,我們的價值觀念具有世界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好中國故事,事半功倍”。所以,要加強提煉和闡釋,拓展對外傳播平臺和載體,把我們的中國夢、和平發展道路、核心價值觀,以及中國奇跡的經驗等當代中國的價值觀念貫穿于國際交流和傳播的方方面面。特別是要發揮好新興媒體的作用,增強中國對外話語和價值觀念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不斷提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魅力和影響力。
摘編自《新華日報》
?。ü饷骶W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