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經濟全球治理、“西化”的經濟學教育、一帶一路、生態文明、政府自我革命、專業人才創新創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馬丁?舒爾茨:歐盟愿與中國共同推動全球治理】
歐洲議會議長馬丁?舒爾茨表示,中國在許多全球治理問題上發揮了積極的建設性作用。歐中在全球事務方面的共同利益讓彼此關系更為密切。為了實現共同發展,建立一個更宏偉的全球經濟與金融治理體制,需要加強G20機制和國際金融機構建設。這方面,中國已開始創造新的合作工具,包括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歐盟愿與中國一道,確保這些新機構達到全球治理的最高水平。歐盟和中國有著共同的發展目標,雖然有時雙方達到目標的方式不同,但世上本沒有“一刀切”的解決方案。歐盟愿與中國在一些意見不太一致的領域展開積極對話,這將更加證明,歐中關系是一個成熟的、相互尊重的關系。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賈慶國:應重視對“一帶一路”構成挑戰的相關因素】
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賈慶國表示,為了能夠讓“一帶一路”的倡議最終給中國和相關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有必要把對一帶一路的論證進一步具體化。首先,向西、向南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效益的論證有待深入。其次,無論走哪條線,沿途國家大多為發展中國家,因此不同程度地面臨著市場經濟體制機制不成熟,行政效率比較低等問題。在一般情況下,這些國家的通關效率、營運成本都會比較高。另外,沿途地緣政治安全狀況要引起重視。一些國家政局動蕩,宗教極端勢力強大,一旦有些國家出現政治動蕩,勢必影響通道安全;對向西開放涉及的地緣政治問題目前還缺乏論證。
摘編自《人民論壇》
【李艷艷:生態文明的核心任務是使現實社會關系合理化】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李艷艷認為,把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作人類文明的核心,以生態學規律為生態文明的基礎,以工業文明為生態危機的根源,將生態文明作為一種后工業文明的獨立文明形態,這構成了傳統生態文明觀的認識誤區。基于馬克思主義視閾的理論反思可以看到,生態文明作為工業文明發展的新階段,其理論基礎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核心任務是使現實社會關系合理化,根本途徑是超越以贏利為目的的資本主義現代工業文明,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工業文明。這種新生態文明觀所實現的反思超越為生態文明的良性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支撐。
摘編自《中州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