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法治意識、知識產權、“中國崩潰論”、新常態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全民科學素質、法治思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君如:法治意識是法治國家之魂】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認為,在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就要充分認識法治意識對于法治國家的意義:法治意識是法治國家之魂。在今天,要確立法治意識這一法治國家之魂,必須處理好法治意識與法律自覺、法治意識與黨的領導原則的關系。
一、法治意識與法律自覺的關系。一個國家是否已經成為法治國家,不僅要看這個國家是否已經建立起一套完備的法律體系,更重要的是看這個國家是否堅持依法辦事。也就是說,法治意識內在地包含了法律自覺。毛澤東同志說過,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我們名之曰“自覺的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別于物的特點。二、法治意識與黨的領導原則的關系。習近平同志說得非常明確:“黨和法治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今天推進依法治國,依然需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去完成。我們從不諱言黨在法治問題上犯過錯誤,但是黨自覺地從中汲取教訓,提出黨不僅要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也必須帶頭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這正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體現。所以,在法治實踐中決不能把依法治國與堅持黨的領導對立起來,在思想上也必須把法治意識與黨的領導原則有機統一起來。
摘編自《人民日報》
【吳漢東:加強知識產權運用是推進產業創新的有效途徑】
吳漢東撰文指出,目前我國的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與發達國家相比也相差甚遠。伴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我國已經建設成為知識產權大國,專利、商標、著作權等知識產權指標都有較快增長,部分指標已經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但是,我國還不是知識產權強國。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應該著力實現知識產權創造從注重數量增長向“數量布局、質量取勝”轉變;加強知識產權運用,是推進產業創新的有效途徑。具體而言,努力的方向包括:
首先,是提升創新主體知識產權運用能力。其次,是推進知識產權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再者,是加快產業集聚區的建設。總而言之,大力發展知識產權產業化,既是加強知識產權運用的需要,也是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努力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需要,更是發揮知識產權作用,支撐經濟新常態、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需要。
摘編自《科技日報》
【王文:解決所謂“中國崩潰論”有三種辦法】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表示,“中國崩潰論”在美國學術界、企業界基本算是不入主流的話題,預測中國崩潰的學者最終都淪為笑柄。多年來中國人對此起彼伏的“崩潰論”、“威脅論”的反擊見效甚微,究其原因,源于中國人對國際輿論的博弈規則了解不深,也源于中國知識界一部分人對內不夠團結、對外缺乏自信,更源于當前我們積極設置國際議程、主動引導國際輿論的能力還亟待加強。相比之下,像韓國、以色列、新加坡等中小國家對不利于本國言論的反擊,以及對本國形象的積極塑造,比中國要見效得多。總結起來,大體有三種辦法。
一是依法反擊,重創惡意媒體的實際經濟利益。二是思想共識,集體抵制境外那些對本國的叫罵者。三是國際辯論,積極傳播中國思想與設置中國議程。總之,當代國家間的競爭不只是貿易、經濟、軍事、金融競爭,更是基于前者之上的思想競爭。一國思想力體現著本國在全球博弈中的真實排位。中國已公認為貿易第一、經濟第二、金融前五的全球大國,但仍然沒有發揮出與國家整體實力相匹配的思想力,中國在全球并沒有得到靠前位置的尊重度。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丁元竹:在新常態下從整體上推進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丁元竹指出,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全面深化改革穩步推進,步步為營,在一些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取得了決定性突破。2014年,面對國內外復雜的政治經濟環境,中國克服種種困難,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7.4%的發展目標。7.4%符合“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增速換擋的客觀規律,7.4%后面的總量就是2014年中國國家經濟總量達到63.6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我們理解,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推動改革開放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邁上新臺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摘編自《人民論壇》
【劉小玲:盡快提升全民科學素質至關重要】
上海科學院規劃研究處副研究員劉小玲表示,科學和技術在當今社會中的作用,也日益被老百姓所感知。在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人才發展、創新創業軟環境、大科研基礎設施和科技創新前沿布局等方面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該考慮一下有沒有必要提前來一個“科技創新中心”的科普化?就是用接地氣的話跟老百姓說說,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會對他們有什么好處?會給百姓關心的看病、教育、出行、就業等等帶來哪些積極的變化?在積極開展各項研究工作的同時,不妨給“一號課題”做做科普,暖暖場,造造勢。原因有三:一是科技雖然在百姓生活中的應用無處不在,但老百姓對科技創新的關心遠不如民生問題來得迫切。二是科學研究進入大科學時代,越發需要得到全社會的支持。三是按照全面依法治國精神,政府的重大工程和項目必須合法合規合理。
摘編自《文匯報》
【陳柳裕:法治思維包含四個方面】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陳柳裕指出,牢固樹立法治思維,是提高依法辦事能力的前提。樹立法治思維,養成運用法治思維的習慣,首先應掌握法治思維的主要內涵。法治思維是指遵循法治理念,運用法律規范、法律原則、法律精神和法律邏輯,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并形成結論、決定的思想認識活動和過程。作為一種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作出決策的思維方式,法治思維具有特定的內涵,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一、規則思維。二、權利保護思維。三、權力限制思維。四、程序思維。法治思維的養成還取決于人們是否有法治認同之心,具有養成法治思維的自覺性;是否了解掌握法律規定和原則、法治原理和精神,具有相應的法治素養;是否有尊崇法治之內心,具有堅定的法治信仰。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