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從嚴治權、轉型再平衡、混合所有制的復雜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安倍屢次否認戰爭罪行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長江:權責對等配置權力是從嚴治權的治本之策】
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王長江撰文指出,深化改革,沿著權責對等的思路科學配置權力,是從嚴治權的一個治本之策。改革的重點,是逐步消除那種權大責小或權小責大的不科學狀態。具體說來,至少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更多地針對地方的具體項目管理,應當調整為宏觀的責任管理,給縣一級以更大的自主權、統籌權;更多名目繁多的檢查、評比、達標活動,應當改變為系統整合過的、比較統一的評估體系,讓地方和基層從忙于應付中解脫出來;更多地依靠老百姓的參與,而不僅僅是靠上面的約束,來營造官員不敢腐、不想腐的環境。
當然,要使權責對等的原則得到充分體現,不能僅僅止于這三個方面。沿著這個方向進行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但是,權責必須對等,這個基本原則應當是明確的。有多大的權力,就必須承擔多大的責任。反過來,擔多大的責任,必須賦予相應的權力。可以說,這是一條政治學的定律。朝這個方向深化改革,權力運行才有可能真正跳出一統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
摘編自《學習時報》
【劉世錦:轉型再平衡實現要以全面提升要素生產率為主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撰文指出,今年和明年我們認為很可能是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的一個觸底期。因此,一個值得關注和爭取的目標就是要實現再平衡。如何促進轉型再平衡的實現,應當以全面提升要素生產率為主線,把一批改革擺上優先位置:首先就是要重建改善政策性金融體系;第二是要打破剛性兌付,以局部風險的釋放守住全局性、系統性的底線;第三是基礎產業領域要切實“放大”,即要放開準入,引入行業外大的投資者;第四加快城鄉之間土地等資源的流動和優化配置;第五要由強政府轉變為巧政府;第六是綠色發展。
摘編自《北京日報》
【金碚:發展混合所有制復雜性不可低估】
近年來,各地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精神,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取得了明顯成效,這應充分肯定。但一些地方盲目貪快、急于求成,甚至以制訂時間表和考核指標的方式強力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這就把問題看簡單了,是不可取的。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希望獲得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優勢互補和劣勢消減的效果。實踐中,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高度依賴于制度設計、管理能力和運作技巧。一般來說,如果主要是在資本層面進行不同所有制性質的股權混合,問題相對簡單;但如果深入到微觀主體的制度構建和公司治理關系,即建立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組織架構并實現機制磨合,問題就非常復雜,因為不同所有制有不同的制度邏輯、行為特征、企業文化和實質利益關系。實現有效的制度銜接、行為規范和文化融合是難度很大的系統工程,實質利益關系的規范是尤其復雜的問題。所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應注重積累實踐經驗,穩妥推進,切不可以為只要有一個理論構想就可以取得理想效果。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艷艷:人類文明進步的核心任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李艷艷指出,傳統生態文明觀認為,人類文明依次歷經史前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發展歷程,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文明的核心任務。但是,這種觀點存在的認識誤區也很明顯:一是,把自然環境作為人類文明史的決定性因素;二是,把人與自然關系的矛盾運動當作影響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原因。實際上,人類文明進步的核心任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現實社會關系合理化,這是消除人與自然之間緊張關系的根本途徑。
摘編自《中江學刊》
【黃鳳志:安倍屢次否認戰爭罪行的五個原因】吉林大學行政學院教授黃鳳志認為,自2012年安倍晉三再度執政以來,日本政壇右翼保守色彩濃厚,與中國、韓國、俄羅斯等國關系失睦。拋除領土爭端和地緣政治因素,安倍政府否認法西斯侵略戰爭歷史罪行的言行與舉措,不斷刺激著東北亞周邊鄰國的敏感神經,加劇了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困境。在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0周年之際,安倍政府為什么不顧國際社會輿論批評,屢次否認侵略戰爭罪行問題呢?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在近代東亞地緣政治環境變遷中,日本是一個以變革求強、以戰爭求盛的國家。第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結束迄今已歷時70年之久,日本的人口結構已發生重大變更。第三,日本政局近年來持續動蕩,執政者往往將獲取和維持自身的政治權力作為優先考慮對象,這也導致日本政府往往在歷史問題上拒不認錯,以刻意迎合選民。 第四,日本經濟長期處于低迷與中韓迅速崛起形成了強烈反差,催生了日本民眾的憂慮感。第五,美國的全球戰略重心東移為安倍政府走向正常國家化道路提供了“順風車”,否認侵略戰爭歷史罪行則是其夾藏和販賣的“私貨”。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胡建軍:搭建課堂內外深度融合的培育共同體】西南大學胡建軍指出,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深度融合是指高校搭建大學生實踐能力培育共同體過程中要推進理論教育向實踐教育延伸、課堂教學向課外實踐拓展、實踐教育向理論教育滲透、課外實踐向課堂教學推進。在搭建過程中,學校黨委要發揮主導推動作用,組織各相關職能部門、各院(系)加強對大學生實踐能力培育工作的深度研究、科學規劃。一是要認真總結大學生實踐能力培育經驗,制定大學生實踐能力培育標準,制訂教學計劃,編寫參考教材,修訂人才培養計劃,將培育實踐能力納入學生培養方案。二是建立健全大學生實踐能力培育指導教師的選拔、培訓和管理制度,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切實提高指導教師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三是設立大學生實踐能力培育的專項經費,將培育經費納入學校財務預算,做到專款專用。高校要逐步提高培育經費在經費支出中所占比例,積極爭取社會力量支持,多渠道增加培育經費投入。四是完善大學生實踐能力培育的考核評估。從重視程度、組織實施、主要特色、最終效果等方面制定科學有效的考評制度,全過程考評大學生實踐能力培育工作。五是成立大學生實踐能力培育指導教研室。根據各專業實際,具體負責大學生實踐能力培育的總體設計、實施、考核、總結等工作,促進培育實踐能力與專業教學環節的深度融合。六是拓展實踐教學資源。通過創設大學生科技創新品牌項目,規劃大學生“實踐版圖”,創建以職業實踐體驗為教學目標的大學生“實踐教育指導服務站”等方式,拓展實踐教學資源。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