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竹立家
十八大以來,隨著黨的三中、四中全會的召開,我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進程全面提速,新時期新階段的發展理論日臻成熟。以“全面深化改革”、“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依法治國”、“新常態”、“四個全面”等“關鍵話語”為核心的“國家治理理論框架”基本形成,社會主義“發展文本”深入人心,為未來五到十年乃至更長時期中國社會主義的改革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為“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實現“新常態”、邁上新臺階提供了清晰的理論指導。
特別是“四個全面”的提出,從發展目標、發展動力、發展保障、改革重點等方面進一步明晰了“治國理政”的新思路,并以“全面”為核心,強調了未來改革與發展的整體性、系統性、綜合性、協同性特征,既明確了發展目標和價值,又指出了發展方法和路徑,為新時期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目標”。我們知道,社會主義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較為高級的階段,一個基本特征就是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獲得較為全面的豐裕與提升,社會的和諧與人民的幸福得到了基本保障。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發展目標。這個目標的實現,既標志著中國社會步入“現代性”社會,也標志著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指一個社會的“整體性目標”,是一個以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全面、協同、和諧發展為價值取向的“綜合性目標”。在經濟方面,如果一切正常,到2020年,中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達到中上收入國家水平,實現物質生活較為“豐裕社會”這個目標基本能夠實現。但我們還需要在社會建設、文化建設、民生建設、環境建設等方面大做文章。就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問題主要不僅在物質層面,而是在體制機制和價值層面。從體制機制層面來看,小康社會首先是一個實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公正社會”,特別是社會財富的“公正分配”問題。財富創造出來了,關鍵是怎么分配,這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也是一個體制機制安排問題。從價值層面來看,社會發展了,人民富裕了,社會公眾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會越來越高,權利意識也會越來越強。因此,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制度環境培養權利與責任相統一的“理性國民”,建立一個“誠信社會”,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的關鍵環節。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動新時期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要保證社會主義社會和諧、持續、穩定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文明不斷進步,一個基本動力就是按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要求,按照憲法的原則和價值“全面深化改革”。從理論上講,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分化和專業化程度較高的社會,社會的復雜性程度增強,問題領域增多,改革的難度增大,這是客觀現實。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有兩個關鍵詞:一是“深化”;二是“全面”。所謂深化,就是改革必須在縱向上深入到法律層面、制度層面,必須按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關于“公正價值和公正制度”的要求,建立一個通過法律和制度保證的“公正的社會”,全面提升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質量”;所謂全面,就是改革必須在橫向上實現有序、有效、多領域、多環節的“制度聯動”,必須按照“社會工藝學”的理念,在制度安排上精雕細琢,通過制度之間的協同推進,形成良性運行的體制機制,共同推動社會主義“公正的社會”的實現。
再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社會“向善有序”發展的保障。與傳統社會注重宗教治理和道德治理不同,在當代文明世界,國家治理的主要工具和手段是法律規則。換句話說,任何現代化的國家都是依法依憲治理的國家,依法治理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本標志。從社會哲學的高度來看,在現代社會,人的社會行為主要依據兩種規則:一是道德規則;二是法律規則。道德訴諸于人的“良心”,強調人的自律,目的是追求人的崇高和尊嚴;法律訴諸于社會“強制”,強調社會的“他律”,目的是追求社會的秩序和安全。當然,從辯證的角度來看,人的道德行為和法律行為是相互聯系的,法律規則是人的社會行為的基礎,這也就是說,法律是人的行為的底線,而道德則是一種高尚的行為。因此,一個具有“現代性品質”的社會或一個“理性社會”,是一個由“理性國民”所組成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人的基本權利和責任得到了高度的統一。人只有知道并擁有了基本的法律權利,才會自覺地履行自己的法律責任,才會變成一個按照法律規則行為的“理性人”。在一個社會中,只要人人都講規則,道德就會自然回歸,人性就會向善有序。這就是說,我們要成為一個“道德的國度”,必須首先是一個“法律的國度”,社會的整體文明程度才會提升。而只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才會保障社會主義社會有一個文明和美好的未來。
最后,全面從嚴治黨是社會主義社會長治久安、全面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要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保證改革措施和“法治國家”落到實處,在目前的發展階段,重點就是從嚴治黨。因為我們黨是執政黨,所以從嚴治黨就必須落實到“從嚴治權”上,只有這樣,“依法行政”、“依法執政”的目標才能實現。十八大以來,我們黨著力推進的“八項規定”、“反四風”、“走群眾路線”、“反腐敗”等,都是從嚴治權,規范權力的運行的重大舉措。我們說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其中最基本的內涵就是“權力體系現代化”。換句話說,從政治文明的角度來看,任何現代化治理的國家,都是“權力體系現代化的國家”。所謂權力體系現代化,一般來說有三個公認的標準,即廉潔、廉價、有效,三者缺一不可。簡單地講,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能不能取得輝煌成就,我們黨的執政地位能不能得到鞏固,人民群眾能不能滿意,關鍵在黨、關鍵在權。所以說,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的一系列從嚴治黨治權舉措,已經或正在取得良好的效果,贏得了黨心民心,推進了良好的社會主義政治生態、權力生態、社會生態的形成。只要我們牢記社會主義的原則和價值,固守共產黨人的良心,一切從人民利益、民族利益、國家利益出發,通過從嚴治黨“掌好權、用好權”,我們就會沿著社會主義道路打造一個偉大的國家,就會為人類的政治文明開拓出一條新路徑。
總之,“四個全面”的提出,既是社會主義未來改革與發展的戰略大綱,也是社會主義發展轉型時期的重大理論創新。只要我們以“四個全面”為指導,以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大局為重,扎扎實實做好工作,強化制度執行力,認認真真地把改革舉措一件一件地落到實處,我們就會一步一步地接近我們的發展目標,建立一個人民滿意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