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符合產業成長一般規律,也與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相契合。從產業成長規律看,工業化進程達到一定階段后,工業分工越來越細,市場對產品的個性化要求不斷提高,有關研發、設計、營銷、包裝、售后服務等生產性服務需求快速增長。同時,隨著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消費結構快速升級,文化娛樂、醫療保健、養老、教育、旅游等生活性服務需求迅速上升。這些都會促進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從國際經驗看,從中等收入水平到高收入水平的發展階段是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一般來講,第三產業比重都會明顯上升,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趨勢明顯。韓國1988年步入中等偏上收入組,1995年步入高收入組,1989年至1995年第三產業比重年均提高0.62個百分點,而第二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年均僅提高0.01個百分點。
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不僅符合客觀規律,而且空間廣闊。與發達國家相比,當前我國服務業比重還相對較低,發展仍然相對滯后,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巨大。
三是需求結構由投資和出口拉動為主向消費拉動為主轉變。過去投資和出口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但近幾年,投資和出口增速均明顯放緩。從投資看,2003年至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5%;2012年至201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放緩至20.3%、19.3%和15.3%;今年1至5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僅增長11.4%,增速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5.8個百分點。從出口看,2011年至2014年,按人民幣計價,我國出口額年均增長7.7%,增速比2002年至2008年期間低16.5個百分點。今年1至5月份,出口額同比僅增長0.8%。在投資和出口增速放緩的同時,消費保持平穩較快增長。2011年至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4.1%,與2001年至2010年期間14.9%的平均增速基本持平。投資和出口增速下滑,消費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使得近年來最終消費支出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消費率)連續回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逐漸超過資本形成總額,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2014年,最終消費支出占國民經濟的比重為51.2%,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自2011年以來連續4年提高;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2%,比同期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高1.7個百分點。
四是發展方式由要素規模擴張向創新驅動轉變。過去,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生產要素的大規模投入,能源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發展方式粗放,發展質量不高。近年來,在政府主動引導和市場倒逼下,創新驅動的力量在增強,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主要表現在: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孕育。技術密集型、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的高技術產業增長較快。2014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2013年增長12.3%,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0個百分點。今年1至5月份,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8%,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6個百分點。網上零售持續高速增長。2014年,全國網上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49.7%,增速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37.7個百分點。今年1至5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9.3%,增速比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28.9個百分點。勞動生產率穩步提高。2014年,我國全員勞動生產率為72313元/人(以2010年不變價計算),比2013年提高7.0%。
五是發展目標由追求GDP向經濟社會自然和諧發展轉變。在工業化擴張時期,增長是第一位的,把追求GDP的較快增長作為主要考核目標,有其合理性。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在工業化的后期階段,一定要將發展目標及時地由主要追求GDP較快增長轉向經濟社會自然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上來。一方面是因為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后,隨著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在升級,人們的利益訴求在增多,對生活質量、公平正義、生態環保等問題越來越重視;另一方面,長期片面追求經濟增長,也確實帶來了諸如結構失衡、產能過剩、收入差距擴大、環境污染嚴重等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盡快解決。由此,發展目標趨向多元化,即從過去主要追求經濟增長轉向追求經濟、社會、自然和諧發展,這既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上一篇:鄉賢是我們走向世界的守望者
下一篇:深刻理解“四個全面”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