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03日《光明日報》頭版“光明專論”刊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一文。針對目前有些理論工作者對目前傳統文化熱,是不是意味著意識形態領域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方針是否發生了變化的迷茫,陳先達指出,目前意識形態領域對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非此即彼、冰炭不可同爐的看法,理論上是錯誤的,實踐上是有害的。現將文中部分觀點摘編如下:
復興民族文化并非僅僅復興儒學 【文章全文】
一個民族自身的盛衰興亡決定這個民族的文化命運。任何國家處于分裂,民族處于危亡之際,文化不可能獨自輝煌。正是因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孔子才能周游世界,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內核的國學才能興起,儒學才能重放異彩。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流動于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之中、傳統的風俗民情之中,凝集于包括儒墨道法諸子百家經史子集的經典之中。儒家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部,但處于主導地位。中華民族文化復興具有極其豐富的內容,包括多方面的任務,不能簡單理解為僅僅是復興儒學。
傳統文化的載體最主要的是儒家經典。反對“尊孔讀經”是“五四”時期先進知識分子的普遍思潮。儒家學說無疑長期處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它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文化之根。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割斷中華民族的文化臍帶,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儒家學說雖然不能等同于中國傳統文化,但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具有辯證性。任何片面性都會導致曲解。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推翻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性質的舊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形態的新中國,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指導,必須有一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可要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生長的思想文化土壤,要保持中國人的中華民族特性,要使中國人有顆中國心,必須繼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和優秀道德。如果不以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和優秀道德來涵養中國人,沒有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優秀道德傳統的繼承,就培養不出有高度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有教養的中國人。即使取得政權,也不可能建設一個具有高度發達文明和文化的新中國。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我們重視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但更要重視中華民族文化一元性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