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4周年特稿】
“四個全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質的飛躍的行動指南
——五論“四個全面”與中國政治發展
作者: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鄭長忠
“四個全面”之所以能夠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質的跨越的戰略布局,實際上是分為三個邏輯環節展開的: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建立與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提,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形態建設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發展,三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形態整體發展的關鍵。這里將在前文分析基礎上,結合“四個全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建設關系,對上述內容進行分析,以期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質的跨越的政治邏輯做進一步把握。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面向未來的新型現代文明形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是通過以下三個邏輯共同演繹得以生成與發展的:一是現代文明發展邏輯,二是社會主義運動邏輯,三是中國自身文明發展邏輯。現代文明發展邏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具有了人類現代文明形態的一般特性;社會主義運動邏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存在著對現代文明的超越的內在規定性;中國自身文明發展邏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具有了中國特色和中國節奏。
經過了中國共產黨建立以來,特別是建國以來的探索,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有了清晰的認識,結合中國實際與現代化建設規律,我們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大建設總布局,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建設有了清晰的路線圖。正是在這一路線圖的指引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社會主義事業也不斷得到了發展,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成為了一種面向未來的新型現代文明形態。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形態建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發展
作為后發國家,在古典文明退出中國歷史舞臺之后,中國面臨的時如何通過建設現代文明以實現民族復興。而要能夠順利建設現代文明,就必須首先解決秩序與發展問題,這兩方面問題的解決必須通過政治文明形態構建才能完成,這就意味著政治文明形態構建成為下整體文明形態構建的前提,即現代政治文明形態構建在整體現代文明形態構建中具有歷史與邏輯的雙重優先地位。這一邏輯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形態建設,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是其發展的前提,即決定著整體文明形態的順利建設。
從本質上說,“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屬于政治建設重要內容,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形態整體發展的重要舉措。由于在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形態建設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發展,因此,“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也就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發展,并起到推動其得以質的飛躍的作用。
(三)“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是以這五大建設成果為主要內容的。小康社會對于中國來說,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的所達到的一個階段,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求這五大建設充分而協調發展的。這就意味著“四個全面”的戰略目標就是包含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建設的內容與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實際上就是對阻礙五大建設的制度性與機制性問題予以消除,從而使發展了制度與機制能夠促進五大建設。全面依法治國,就是將全面深化改革成果以法治方式予以確定下來,并強化國家法治建設,從而達到為五大建設提供穩定的制度性動力與保障,而不受人為性的干擾。而全面從嚴治黨,就是在領導核心與人民主體方面為五大建設順利推進提供基礎與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