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高:集合住宅人口密度達極限】
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周建高表示,居住人口密度取決于城市住宅和住區形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人均居住面積有了很大的提高,從1978年的3.6m2到2012年的超過30m2,但是以公寓為主的密集居住形態沒有改變。在國外作為低生活質量象征的集合住宅,一直是我國城市住宅的普遍形式,最近10年來更向高層發展。住宅集合化,相鄰兩戶的間距被壓縮至極限,因此我國城市居住區、建成區的人口密度也達到了極限。
我國土地被壟斷后以招標、拍賣、掛牌形式轉讓,開發商的利益追求促使土地的最高強度開發。個別地塊、單個項目都以此追逐最高收益,但過度密集造成的負擔卻由社會承擔,外部不經濟問題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研究,如交通擁堵。交通擁堵本質上是人、車交通需要的空間,與一定地域內可用空間的矛盾。經濟社會的市場化程度、交通方式的組合、居住人口密度、路網密度、城市功能點的空間結構、城市外來人口流動性等多種因素,都在影響城市交通。交通擁堵這種嚴重的城市病,我國各個城市都有,只是嚴重程度有差異。由于我國土地制度的統一性,各個城市住宅、住區形態類似,汽車社會到來后出現交通擁堵是必然的。造成我國城市交通擁堵的主要原因,不是城市規模,而是極端密集的居住這種結構性弊端。隨著私家車的日益增加,欲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急需改變城市規劃的思路。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王一鳴:我國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主要有四個特點】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王一鳴表示,我國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第一,經濟企穩跡象正在顯現。5月以來,多項經濟指標出現好轉,市場預期和社會信心明顯增強。第二,新的增長動力正加快孕育。新的市場主體和商業模式加快成長,日漸成為經濟企穩的基礎。第三,經濟運行走勢繼續分化。傳統產業過剩壓力仍然較大,新興產業增勢強勁;轉型快的地區經濟回穩向好,轉型慢的地區經濟增幅回落。第四,經濟企穩基礎不牢固。投資低迷、工業增速慢、產能過剩等仍較為突出,經濟企穩還需政策助力。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振:創新創業系統的六個生態元素】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振認為,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必須更加重視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建設。以前我們習慣于用政策創新、政策力度手段來吸引和留住人才,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進入創新驅動發展新階段,諸如稅收優惠、項目資助、廉價土地等手段的作用已經比較有限。現在的人才引進工作,要更加注重軟環境建設。人才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環境的競爭,也可以稱之為人才創新創業的生態系統競爭。硅谷被稱為是創業企業的棲息地,這個棲息地是個復雜系統,涉及土壤、氣候、水源、植被,還有生物的多樣性等多個生態元素或生態鏈,它們互相之間又相互關聯,相輔相成,形成一個大系統。同樣,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前來創新創業,也要打造多個生態元素。為此,上海科創中心建設要特別關注六個生態元素,即: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集群發展的高科技先鋒企業、開放的大學和科研院所、集聚的創業資本和風險投資家、專業服務的孵化器、多元融合的創新創業文化。
摘編自《文匯報》
(光明網記者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