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高校智庫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十三五”期間我國人口發展戰略、抗日戰爭、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煤炭物流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何東平:光明日報愿為高校英才提供資政建言的平臺】
光明日報總編輯何東平指出,當下發展高校智庫建設,可以說是恰逢其時。建設高校智庫,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首先要從高校深化改革,促進自身的“轉變”做起,轉變觀念、改變學風、扭轉科研方式,把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要建設好高校智庫,必須從問題出發、深入社會實踐,使研究和結論更具現實的生命力。需要我們改變單一學科、某一專業的視野局限,把各個領域的相關視角融會貫通、協同并進。只有掌握了全局的視角,才能為大的時局發展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建議。
光明日報愿為高校智庫建設領域的英才提供一個資政建言的平臺,記錄中國高校智庫建設進程中的跫跫足音,發掘高教領域的智庫建設典型,推介學科建設方法和協同創新舉措,宣傳專家學者風采,及時反映知識界對高校智庫建設的意見建議,為高校智庫建設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摘編自《光明日報》
【鄭長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是面向未來的新型現代文明形態】
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鄭長忠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是通過三個邏輯共同演繹得以生成與發展的:一是現代文明發展邏輯,二是社會主義運動邏輯,三是中國自身文明發展邏輯。現代文明發展邏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具有了人類現代文明形態的一般特性;社會主義運動邏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存在著對現代文明的超越的內在規定性;中國自身文明發展邏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具有了中國特色和中國節奏。
經過了中國共產黨建立以來,特別是建國以來的探索,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有了清晰的認識,結合中國實際與現代化建設規律,我們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大建設總布局,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建設有了清晰的路線圖。正是在這一路線圖的指引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社會主義事業也不斷得到了發展,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成為了一種面向未來的新型現代文明形態。
摘編自光明網
【任遠:“十三五”期間我國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應該發生根本性調整】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任遠表示,從“十三五”和“十四五”這十年間,整個中國人口格局處于大轉折的時期。這樣的人口格局的大轉折,使得原來適應1980年代以來的支撐人口發展戰略的核心支柱顯得不適應了。未來的人口格局的大轉折需要重新構造新的人口發展戰略,在“十三五”期間布局和開辟新的人口發展略框架和人口政策體系,從而得以支撐“十三五”期間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和發展能力的可持續性,支撐新型城鎮化的不斷發展,支撐民生福利的提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首當其沖的是需要使國家的生育政策回歸常態。第二,從重視勞動力數量開發利用和汲取“人口紅利”的發展戰略,過渡到重視發揮人力資本作用的“人力資本紅利”發展戰略。第三,加快實現遷移流動人口的市民化和社會融合。第四,國家發展要適應老齡化過程,逐步通過制度建設和社會體制建設,將老齡社會構造成為新的經濟和社會形態。第五,強化家庭的發展能力。人口轉變完成、長期的低生育率、人口遷移流動的加劇,以及相關聯的婚姻模式的變化、城市生活方式的擴散,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家庭規模減小、家庭的功能弱化、家庭支撐家庭再生產和社會生活的能力都顯著下降。
摘編自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