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文化體制改革、順應民意、農民福利、中國智庫建設、農村新社區建設、公訴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朱喜群:制度性安排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結構性變遷是影響農民福利的重要因素】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蘇省新型城鎮化與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朱喜群指出,在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所引發的社會結構性變遷背景下,農民福利狀況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的相關政策取向。鑒于此,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應將農民福利作為重要考量,因為其所涉及的制度性安排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結構性變遷是影響農民福利的重要因素。1.農民權利內生化。農民福利的主體性缺乏,根源在于其內生權利的缺乏。由此,政府對農民權利的保護,即是對農民福利的保護。2.社會權利平等化。在中國,首先要改變福利制度的二元狀態。一方面,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使“農民變市民”;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福利體系。3.農民福利多維化。農民福利內涵是多維度的,農民福利不僅包括物質內容,還包括“非物質”信息。4.福利供給主體多元化。國家無力獨自承擔農民福利的供給責任,以家庭為基礎的土地保障功能亦呈趨弱態勢,唯有多元福利供給主體的有機組合才能實現農民福利的充分供給。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胡惠林:文化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成為新文化變革的核心】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導,上海交通大學文科學部委員胡惠林認為,市場主體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必然同時要求市場管理制度的創新。文化生產力的全面解放有賴于文化生產關系的全面轉變;中國新文化變革的偉大實現有賴于國家文化制度的全面創新。先進的文化生產力與落后的文化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落后的文化生產力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不能得到滿足之間的矛盾;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種要求不能實現之間的矛盾。新文化變革就是要為解決和克服這些矛盾提供全新的智慧和制度安排。正在深入發展的中國文化體制改革是一次由執政黨推動的在文化領域里進行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完善的制度革命與創新,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變革。不是全盤否定和徹底革命。而是主動尋找文化與國民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的戰略突破口,克服在制度選擇上的路徑依賴,超越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制度設計上的歷史局限性,自我革命和自我完善的制度選擇,這是與近代以來中國第一次新文化變革運動最大的、根本性的區別。
摘編自人民論壇
【吳忠民:順應民意與順應時代潮流兩者一致,且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中共中央黨校科社教研部吳忠民認為,在現代社會和市場經濟條件下,一種重要的政策體系,必須同時做到兩個方面的“順應”,亦即:既順應民意,能夠得到大多數社會成員的認同,同時又順應時代潮流,能夠順應生產力發展的趨勢,方具有生命力,方具有可持續性,方能具有長遠的積極社會效應。不過,人們并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這一點。并非罕見的一種現象是,人們對于某種重要政策體系有時只是強調其中的一個“順應”,致使“民意”與“時代潮流”兩者有時出現某種脫離的現象,進而使得該項政策體系出現某種偏頗的情形。首先,只有制定順應時代潮流的重要政策體系,亦即有助于大力發展生產力、推進改革開放、積極融入世界發展潮流的重要政策體系,方能為共享社會發展成果提供最為基礎性的物質條件,方能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其次,只有制定并實施順應民意的重要政策體系,亦即通過為民眾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維護民眾的基本權利等有效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不斷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方能使廣大民眾積極認同發展認同改革,使民眾成為改革發展的主體力量。
摘編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