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網絡的交互性特點決定了網絡空間意識形態斗爭的開放性與多元性。在傳統媒介下,少數人掌握著傳播工具,信息流動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而在現代網絡條件下,信息通過網絡共享打破了傳統的時空邊界,實現了全時空互動;從信息交互的角度看,信息以數據流的形式進行流動,也使得信息更加迅速地得到傳播,同時更能體現與公眾的互動。公眾不僅可以在互聯網獲取信息,也可以在互聯網通過微博、微信、網站、論壇等多種渠道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在網絡空間,各種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通過文字、圖片、影像、動畫等各種方式向公眾進行傳播,這種立體化的信息內容更易于為公眾所接受。開放性的網絡有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這就要求我們對意識形態斗爭非黑即白的敵我二元判斷在網絡環境中做更為深入細致的分析,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積極因素,壯大自身的意識形態力量。
四是網絡的融合性特點決定了網絡空間意識形態斗爭表面的虛擬性與本質的現實性。相對于現實社會而言,網絡是虛擬的,網絡意識形態本身是公眾以虛擬身份在虛擬的網絡空間活動形成的個人觀念,但網絡空間意識形態斗爭則是現實的。網絡空間意識形態斗爭的現實性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網絡空間意識形態斗爭是來源于現實意識形態斗爭的,不是憑空產生的;另一方面,網絡空間意識形態斗爭雖然是在網絡虛擬環境中進行的,但是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加速發展以及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加,網上網下的銜接與轉換已經成為可能。因此,網絡空間意識形態斗爭必將由虛擬空間的“坐而論”轉向現實社會的“起而行”,從而影響和波及現實社會,給穩固的現實社會帶來潛在的沖擊和影響。同時,網絡空間交流不需要面對面,人們一旦沉迷于網絡,極易產生自閉、抑郁等問題,甚至會把網絡中的虛擬情節移植到現實生活中,或者把現實中的問題通過網絡加以放大,從而引發現實社會問題,危害很大。近年來,背后充滿陷阱的全球化思潮、價值缺失的后現代主義思潮、自由市場經濟烏托邦的新自由主義思潮、背離科學社會主義的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為資本主義辯護的“第三條道路”思潮、“普世價值”偽裝下的后殖民主義思潮、沉渣泛起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等,都通過網絡空間和魚龍混雜的研究機構的所謂“闡釋解讀”,對我國人民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觀產生腐蝕影響,其中的運作機理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思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3-08-20.
[2]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第34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上一篇:促進創新創業,比想象的還“拼”
下一篇:把機遇和挑戰搞明白